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国军不满饷:饿着肚子怎么打仗?

发布日期:2025-08-02 07:16 点击次数:165

在明史研究领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明军不饱,饱军无敌”,它揭示了明军战斗力孱弱的核心在于缺乏军饷,导致士兵食不果腹,士气低落。将此观点投射于国民革命军,亦无悖谬之处。在整个抗战十四年历程中,尤其是自1939年以后,国军长期处于忍饥挨饿的困境。甚至,阵亡的壮丁数量超过了前线牺牲的战士。

然而,国军之实质,乃中国军人之化身,其意志力在全球范围内无与伦比。一旦国军得以饱餐暖衣、薪饷充足,其战斗力便展现得淋漓尽致。驻印军在缅北发起的大反攻便是例证,以牺牲一万七千人的惨重代价,成功歼灭了超过四万八千名日军。

新编38师

中国驻印军的根基坚实,其由撤退至印度的原新38师与新22师所组建。新38师脱胎于赫赫有名的税警总团,而新22师则隶属第五军序列。仅就这些士兵而言,其战斗力已远超国内众多国军部队。

这些士兵在印度接受了史迪威的整编,组成了驻印军。他们的武器装备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更新换代,火力支援能力提升至排级,每个排都配备了迫击炮班。这种火力支援水平在国军各部队中堪称独一无二。班排级的火力异常凶猛,而师级火力同样不容小觑。驻印军中的每个师都装备有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营和两个75毫米山炮营,这些重型火器均具备卓越的机动性能。

105榴弹炮

每个驻印军师的装备中,卡车数量超过300辆,其豪华程度甚至超越了日军。日军的机械化水平长期未能得到显著提升,众多重型武器仍需依赖骡马进行运输。驻印军攻坚实力非凡,配备了火箭筒、反坦克炮,机枪更是多达500挺,其火力之密集,令日军望而生畏。

美械装备之所以能充分发挥其火力优势,不仅在于其优良的装备性能,更在于其后勤保障的完善。全球范围内,众多装备美械的军队之所以表现不佳,关键原因往往在于补给线的不足。然而,驻印军的后勤保障却由美国直接提供,其训练所需的弹药数量甚至超过了国内部队在战斗与训练中的总需求,这一优势极大地提升了驻印军的战斗力。驻印军的后勤支持背后,是美国的大型运输机、卡车和货轮,它们源源不断地输送弹药与食物。驻印军的野战口粮每日提供三餐,每餐均包含牛肉罐头,以及饼干作为主食。

驻印军的口粮

驻印军在用餐之后,尚可享用一杯红茶以调养身心。此待遇相较国内后方精锐的国军,无疑提升了数个等级。即便在寻常日子里,驻印军的饮食也是相当丰盛。食堂内,他们讲究菜肴的荤素搭配,力求营养均衡。正因驻印军享有充足的营养补给,其士兵的身体素质相较于国内战友更为出众,从而在与日军的交战中,能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

他不仅是驻印军新六军的领军人物,而且还是一位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体系里,黄埔系始终高于非黄埔系,中央军优于地方军。廖耀湘这种既为黄埔生又担任中央军精锐驻印远征军军长的人物,在国军中的地位可谓是巅峰。即便新一军的孙立人、第五军的杜聿明,也都不得不居于其下。

廖耀湘

国民党之五大主力中,74军与18军虽赫赫有名,然其地位尚不及新六军。74军之所以被誉为“御林军”,乃因其曾在解放战争期间肩负起守护南京的重任。然而,起初驻守南京的却是新六军。随着新六军转战东北战场,承担更为关键的使命,74军才接替其守卫南京。新六军所获最高荣誉,莫过于在1945年8月21日于芷江接受日军的投降。能够代表整个国民党政府接受日本投降,这一事实充分彰显了新六军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其战斗力如何,亦不论其与蒋介石的关系如何紧密,单从地位上而言,新六军无人能出其右。

1943年10月,驻印军发起对缅北日军的反攻。新一军仅用五日便攻克了胡康河谷日军的主要据点——新平洋,随后迅速扫清了周边的其他据点。面对胡康河谷局势的危急,日军第18师团紧急调遣第56联队进行防守。然而,在孙立人将军的指挥下,新38师主力经过七日的激战,最终取得了于邦的辉煌胜利。这在当时国内几乎被视为难以置信的壮举。

面对日军联队的坚固防御阵地,国军往往需动用超过十倍于敌的兵力方能发起围攻,即便如此,取胜亦非易事。诸如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战役中,国军均未能有效突破日军的就地防御,最终,歼灭战演变为击溃战。

驻印远征军

随着后勤力量的显著增强,驻印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机动性和组织效率亦随之大幅上升。在孟关战役中,新一军巧妙地从侧翼实施迂回,将日军围困于孟关之内。战车第一营与步兵协同,穿越原始森林,成功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如此战法,在国内战事中实属罕见。

即便不提国军机动性不足的问题,即便具备这样的机动性,也难以完成既定任务。毕竟,国内士兵中,除了核心骨干,多数是由民间征召而来。若派遣如此分队进行侧后迂回,一旦派出,整个部队恐怕将彻底溃散。国内部队的运作模式,必须依赖于指挥部的严密监控,嫡系部队对非主力部队的监督,连排长对老兵的管控,以及老兵对新兵的看护。唯有通过层级间的相互监视,才能确保部队的稳定。这一点在中央军中尤为明显。由于地方军士兵大多来自本省,一旦成为逃兵,其亲属和同乡都将面临连坐的惩罚。

国军壮丁

中央军的众多壮丁多源自西南与河南等地。自1927年起,国民政府已丧失对基层政府的有效管控,一旦士兵逃亡,往往难以追踪,更无从施以惩处。试想,当老蒋下令李培基对逃兵进行惩治时,他或许连逃兵的出身地都无法确切知晓。同理,若派遣龙云或王缵绪追查逃兵,这两位恐怕也难以落实此令。

驻印军待遇优厚,使得这些士兵绝无逃逸之念。另一方面,即便国军士兵不选择逃逸,他们也难以实现有效的迂回。士兵们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一旦进行远距离迂回,极易在途中遭遇生命危险。因此,国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行军路线始终紧贴铁路与公路,一旦离开这些交通线,他们便难以前行。相较之下,解放军与国军的交锋可谓是全方位的降维打击。

尽管如此,驻印军在缅北地区的作战并非一路坦途。尽管后勤、装备与训练问题已得到解决,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善战斗素养与部队风气。在密支那战役初期,驻印军的战斗进程尚算顺畅。

1944年4月29日,史迪威下达命令,指令中美联军穿越险峻的原始森林,对密支那实施奇袭。5月17日,联军迅速占领了密支那的西机场。随后,大批运输机开始在机场降落,空运士兵与装备,为进攻密支那做准备。至5月18日夜晚,集结于密支那西机场的部队已扩充至四个团的规模。5月19日,150团的两个营向不足300名日军的密支那守军发起攻击。按照常规推论,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理应能够击溃守军,至少能够维持一种僵持的局面。然而,这两个营在进入密支那后,却因争夺仓库物资而陷入了混乱。

日军趁机反扑,对150团发起了猛攻,致使该团在日军的围剿中被迫实施突围。此一挫折使得增援密支那的日军得以迅速集结,此时密支那的日军兵力已扩充至3000余人,原本的突袭战演变为一场持久的消耗战。

密支那战役的战况实属艰苦,自5月26日中美联军发起攻城战以来,国军士兵在战斗素养上的不足便显露无遗。尽管这些士兵在国内被视为精锐,但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实战学习提升的部队相比,仍存在显著的差距。国军在防御上表现出色,但在进攻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其作战技能大多停留在模仿一战时期挖掘战壕的水平。因此,在密支那战役中,国军士兵对于如何利用地形进行战斗毫无头绪,这直接导致了伤亡率的上升。更为严重的是,国军士兵在战斗中常常缺乏目的性地盲目射击,这不仅未能壮胆,反而暴露了自身位置,成为日军精准射击的牺牲品。

芷江受降仪式

尤为关键的是,国军中下层军官对于美军侦查机所拍摄的照片根本无法解读,这导致进攻效率无法提升。在密支那战役中,中美英联军总兵力超过三万,然而,以十倍之众对仅有三千守军的密支那发动攻击,却付出了六千多人的惨重代价。由此可知,单纯的后勤补给提升并不能使国军彻底蜕变,归根结底,它仍是一支旧式军队。唯有当一支完全以新思想武装起来的解放军崭露头角,才能战无不胜。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