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会议室里,美国财长贝森特将一份文件推向谈判桌对面,语气强硬:“若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关税可能升至500%。 ”中方代表沉默数秒后平静回应:能源自主权不可谈判。这场发生在2025年7月底的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因美方突如其来的能源关税威胁骤然升温。
俄罗斯石油
陆上,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以每秒9.5吨的速度向大庆输送原油,2024年输油量达1.0847亿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9.6%。
海上,一支由180艘油轮组成的“影子船队”每日穿越日本海,将115万桶原油运抵青岛港,占中国海运石油进口的40%。这些油轮悬挂着巴拿马、利比里亚等中立国旗帜,在马来西亚海域完成混装贴牌后驶向中国港口。
价格优势
2025年4月,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47-53美元区间,较布伦特基准价低15%。仅此一项,中国炼油厂每年节省成本超50亿美元。
俄方在4月12日高调承诺:“中国需要多少石油,我们就输送多少”——这句看似豪迈的宣言背后,是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占其总产量25%的现实依存。
天然气合作
贯穿冻土带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2024年向中国输送310亿立方米天然气,足够北京所有家庭使用两年。
庞大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未来经蒙古直通新疆,年输气量将达500亿立方米。在北极圈内,中俄联合开发的亚马尔LNG项目正将零下162℃的液化天然气装入冰级运输船,2025年对华供应量将增至860万吨。
抛出具体威胁
若中国不停止进口俄油,将面临100%关税;若触发国会新法案,部分商品关税可能飙升至500%。该法案授权总统对购买受制裁俄油的国家征收惩罚性“二级关税”,意图切断俄罗斯战争资金来源。
24小时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反击:中国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同时,中国国防部宣布:中俄海军将于8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海上联合-2025”演习,主题首次明确为“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
经济反制
华尔街监测到中国连续三个月抛售美债,累计金额达7500亿美元,导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5.2%。令美企焦虑的是稀土管控——中国掌控全球92.3%的稀土分离产能,近三个月稀土价格上涨370%,直接威胁F-35战机生产线。
美国页岩油商
2024年中美能源贸易几近归零,125%关税导致美国对华原油出口利润清零。页岩油巨头康菲石油被迫关闭得克萨斯州3座钻井平台,2000名工人失业。沃尔玛等零售商警告,若对中国商品恢复145%关税,“感恩节商品将断供”。
盟友纷纷用脚投票。德国巴斯夫宣布投资100亿欧元在中国湛江建设化工园区;日本开始用人民币结算进口天然气;欧盟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刻意回避能源采购议题。印度则趁势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200亿美元炼油厂建设协议,巩固其第二大俄油买家地位。
结算体系
中俄油气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达80%,上海原油期货与莫斯科交易所实现价格联动。2025年5月新签的250万吨石油协议中,65%直接以人民币支付。当伊朗、巴西、土耳其等国相继接受人民币结算能源交易,石油美元体系出现明显裂痕。
8月初的日本海,中俄海军展开联合反潜演练。中方导弹驱逐舰“绍兴舰”雷达全开,与俄军“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共享水下声呐数据。这种涉及核心装备性能的深度协作,被军事专家称为“顶级战略互信的体现”。 演习后,6艘舰艇组成编队穿越宗谷海峡,进入太平洋执行第六次联合巡航。
日本防卫省24小时跟踪监视。中俄舰艇出现在距北海道不足200海里的水域时,日本紧急起飞F-15战机,但未敢进入演习禁航区。这种常态化巡航背后,是美国在菲律宾部署“堤丰”中导系统的现实威胁——冷战结束后亚太首次出现中程导弹,射程覆盖中国东南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