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烜哥分享了一则新闻,7月31日,国家网信办紧急约谈英伟达,要求解释H20芯片中的“远程关闭”后门风险。
为什么芯片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智联万物的时代,兵不血刃的神话随时可能发生,隐形杀手无需一兵一卒,就能完成军事任务,比如冻结某国的元首航班,或者暗杀对手国家的核武器科学家。
这背后的核心原理以及来龙去脉,相信科技娃们都会感兴趣。
不久前,英伟达刚刚对中国实行了芯片解禁,某些人的欢呼声犹在耳畔。烜哥也曾问我,这一事件对国内究竟是利还是弊?
那在今天给出答案吧——别人给的翅膀,终究拴着看不见的线,无法支持雄鹰冲上云霄。
一、解禁背后的历史密码:三次“卡脖子”与反杀
1. 芯片战场:55亿美元损失的真相
2018年美国发动芯片制裁时,中国AI芯片国产化率仅15%。到2025年解禁前夕,华为昇腾910B性能已经超越了H20,寒武纪营收则暴增42倍。这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技术本质:7nm芯片相当于在头发丝横截面上雕刻30层立交桥,而中国用虚拟EDA软件突破光刻封锁。芯片的产业链条很长,并非只有集成电路或微电子专业的孩子被需要,EDA软件这样的领域同样需要大量人才,才能够不仰人鼻息。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李焱说“依赖CUDA生态就像租别人大脑”,00后创客小王已用开源RISC-V架构做出机器人控制芯片。这场战争的难点,在于我们习惯了在别人给出的架构里锦上添花,而缺乏从底层重构的决心和毅力。
所以我说,不论硬件还是软件,以科学严谨的工程化体系从头来上一遍,这个国产化的巨大工作量,是未来二十年里,科技娃们最大的机遇。
2. 稀土逆袭:从“土坷垃”到战略王牌
烜哥前阵子问我关于材料专业的一些疑问,无法理解为什么我如此推崇这个曾被认为是天坑的专业。
我只问了他一句,你们所感兴趣的磁悬浮和发动机,是用什么制成的呢?
大国博弈,都是在稀缺材料上明争暗斗,比如一直想要引导科技娃关注的“稀土”。
在中国科技史上,这可是一部血泪史啊。一直到2000年前后,中国内蒙地区的稀土都在以白菜价出口,日本提纯后涨价20倍,再卖回中国。科技落后导致的被欺负,距离我们如此之近。
一切转变,源自徐光宪院士的 “串级萃取法”:
简言之,这一方法的基本化学原理在于,用1000个烧杯模拟离子迁移,将17种稀土元素分离纯度提至99.9999%。
如今中国已控制全球88%稀土加工,对于军事工业具有重大意义,比如F-35战机发动机,就必须用中国钕磁铁。在和别国的博弈中,这也成为一项重要筹码。
嗯,倘若化学老师没讲过这些,不妨和大模型聊聊稀土,从现实产业里寻找答案,去展望你们不可限量的未来。
3. 蓝天悲歌:运-10到C919的40年
1980年,100%国产零件的运-10首飞成功,却被美国麦道合作项目诱停。总设计师程不时在封存图纸上写下:“停止研发之日,就是重启倒计时”。
2024年,C919飞越青藏高原时,其航电系统核心芯片已换上华为昇腾310。
20年前我作为通信编辑,约到的第一篇专家稿件,就是在用大飞机的发展史,来比喻当年的3G。当科技命脉掌握在别国手中时,高昂的成本注定你无法高飞,惧怕被超越的对手,也会成为你最牢固的枷锁。
唯有自强不息,方能科技强国。
二、科技突围的底层逻辑:自主创新三定律
科技产业创新的规律又是什么?让我们从实践里寻求方法。
1. 逆向创新法则,比如华为被断供EDA软件后,用云计算模拟出7nm制程。
2. 极限成本思维,比如稀土案例中,徐光宪团队为省经费,用玻璃管替代铂金容器做实验。
3. 代际接力精神,比如C919总师吴光辉在西北风洞基地坚守12年,笔记本写满“第1001次机翼震颤数据”,而他的接班人们,或许是今日参加RoboMaster机甲大赛的少年。
三、科技娃自强指南:从兴趣到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请走出象牙塔,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
另一方面,摆脱技术闹,用更高维度的视觉,破解“解禁幻觉”。
当英伟达降价倾销H20芯片,深圳某无人机企业退订国产芯片订单,是不是似曾相识?让人想起了1985年运-10下马时工程师的叹息:“用备胎很舒服,但永远学不会造方向盘”。
借助发达的互联网信息和游学体系,孩子们可以亲手拆解芯片,认知寒武纪和英伟达的物理结构差异。
芯片、稀土、大飞机,每一条自强之路,都是来自于现实的疼痛,而国家今天如此重视科技少年,也正是为了在未来不再受制于人。
脚踏实地,是步步为营,用AI更高效更牢固地完成基础学科积累;仰望星空,是上下求索而破局,志存高远,看见未来,步履和目光都更加坚定。
我是烜妈,常被科技娃嫌弃的北大文科老妈,小学语文课本《同学请大声点》作者。大厂老兵,三观极正,从媒体到创投,带娃创业两不误。 #育儿妈妈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