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解放上海之战中,三野英勇战斗牺牲近8千,军长请求用大炮轰击,粟裕坚决不同意

发布日期:2025-08-23 12:52 点击次数:147

1949年4月底至5月初,我军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以势如破竹的威力横渡长江,成功解放南京。在整个进军过程中,抵抗力量微乎其微。

然则在顺利挺进至上海周边,准备发起解放上海之战的关键时刻,却遭遇了出乎意料的挑战。战前,我军普遍认为战斗将轻松取胜,然而实际交火时,面对国民党军的顽强抵抗,我们深感震惊。在这场战役中,我军共有近8000名英勇战士献出了生命,这一数字远超我军的预期。

一、蒋介石连续几天未休息,布防上海。

四月末,南京宣告解放,我军战鼓隆隆,兵锋直指上海与杭州。如何解放这座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成为我党我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作为国民党的金融枢纽,上海在蒋介石筹划退台计划的关键环节中,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任务。其首要举措便是将储存在上海的277.5万两黄金、1520万银元以及1537万美钞悉数转移,作为未来逆境中待时而动的经济储备。为了确保上海能够维持足够长的抵抗时间,蒋介石不顾已退位的尴尬身份,亲自搭乘船只前往上海,召集国军军团以上军官,下达严令,要求他们务必坚守六个月,以便等待美军及其他国际力量的介入,共同应对共产党问题。

为此,蒋介石连日来未曾歇息,频繁召集各级军官,部署守备事宜,亲自巡视各个阵地防线,为部下鼓舞士气。

自1937年上海沦陷以来,日军持续强化其防御体系,构筑了众多碉堡以及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防御工事。抗战结束,国军接管上海后,亦在原有日军设施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与完善。尤其是自1949年1月起,蒋介石预见到形势愈发严峻,遂下令加紧在上海构筑防御阵地。上海方面成功打造了三道防御工事:外围阵地、主阵地以及市区核心阵地,其中钢筋水泥碉堡超过4000座,加上其他土木结构设施,总数逾万座。围绕碉堡的防御体系亦相当完善,包括铁丝网、电网、地雷场、拒马、鹿角等综合防御设施。此外,上海内部30余座高楼大厦亦被国军守军部署了火力点。

当时驻守上海的部队,囊括了原本驻扎于此的、从长江防线溃逃而来的、以及从江南各地调集而来的,总兵力高达二十万人,与我军第三野战军计划投入的进攻兵力相匹敌。时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狂妄地叫嚣,尽管上海城池不大,且地势平坦,但其防御阵地坚如磐石,国军决心将上海打造为“斯大林格勒第二”,让共军付出惨重的代价。

汤恩伯发布“十杀令”。

1. 对抗军令,临危而退者,斩!2. 若意志薄弱,背叛国家,通敌卖国者,斩!3. 未获批准擅自离岗者,斩!

4. 若弃守阵地,令其无法恢复者,当以军法从事,予以极刑。5. 对于散布谣言,动摇军心者,应依法予以严惩。6. 对于疏于保密,泄露军事机密者,亦应依法惩处。

7. 对于坐视成败而不予支援者,当以极刑惩处。8. 若因通讯延误导致联络中断,亦应施以极刑。9. 对于不珍惜武器弹药或克扣军饷的行为,必须处以死刑。

10. 破坏军纪或疏忽者处死。

这一连串的“杀杀杀”,虽从治军之策考量或许可解,然在战火纷飞之际,如此严苛的命令来驾驭部下,难免让人心生寒意。

二、陈粟提交了上报方案,毛主席连续四次予以高度评价,赞曰“很好”。

相较之下,我军在充分备战激战的同时,亦在政治层面精心部署,洋溢着浓厚的温情关怀。

自一个月前起,中央便对解放并接管上海的战略部署进行了细致规划。中央的指示强调,踏入上海,对我党我军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我们必须迅速恢复生产,确保城市运转。攻占上海,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场政治与经济的博弈……在军事进驻城市的同时,更要实现政治的平稳过渡,力求将上海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

既要彻底歼灭汤恩伯所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同时力求将上海市区遭受的破坏降至最低。

肩负主攻重任的第三野战军,在粟裕的精心部署下,确立了三种不同的进攻策略。

第一,围困上海,迫使敌降。

第二,针对苏州河南岸敌人防御相对薄弱的环节发起攻击,此举将有效降低我军的人员伤亡。

第三,针对吴淞展开攻势,同时从上海的两端发起进攻,力求在郊区一决胜负。

综观全局,第一条所述的围困策略难以实现全面封锁,毕竟国民党军掌握了制海权,能够随时通过吴淞口输送补给。第二条举措与中央的方针相悖,若将上海破坏,我们难以接受。而第三条方案对上海市区的破坏程度最小,然而我军在敌军防御坚固的外围展开作战,伤亡势必将极为惨重。

然则中央政策已确立,执行自属必然。陈毅与粟裕经过商议,遂将第三项方案呈报上级,不久便获得了军委的批准与认可。

陈毅同志亦秉承中央对上海接管之方针,确立了第三野战军的《入城三大公约十大守则》。其核心要义在于,严格遵循群众纪律与城市规范,坚决不损害任何民众的利益。毛主席在公约上连赞四声“很好”。

5月10日,陈粟毅然发布了淞沪战役的作战指令,整个战事规划为两个阶段性推进。初始阶段,自5月12日起对吴淞口发起攻击,成功截断黄浦江水道,将汤恩伯部团团围困,形同困兽之斗。继之,我军转入第二阶段,对上海市区展开了全面攻势,最终实现了上海的全面解放。

粟裕指挥第九兵团,统率20军、27军、30军、31军,同时领导第十兵团,下辖26军、28军、29军、33军,此外,还调集了23军、25军以及特纵炮兵部分力量,协同对上海发起攻势。

三、“捉老鼠”式战斗

设想战役易,实施难。

倘若国军洞悉我军意图,在上海市区展开绝望的顽抗,不惜一切代价将600万上海市民沦为战场的牺牲品,我军此次战斗将难以展开。

粟裕力求避免让汤恩伯感受到过度的压迫,在兵力部署上并未展现出明显的优势,而是以相当的力量发起攻势。

同时,为确保逐步将汤恩伯的主力部队从城区撤出,有必要在郊区逐步施加压力,力求在郊区将其主力部队予以解决。

必须彻底剿灭敌人,同时又要巧妙作战,务必避免惊扰敌方。这在我国军队二十余年的战斗历程中,尚属首次遭遇。陈毅司令员生动地以“在瓷器店里捉老鼠”作喻,形容了此次战斗的艰难与微妙。

粟裕下达严令,要求三野全体部队在进攻行动中,务必尽量减少大炮的运用,而应主要依靠炸药包进行作战。

5月12日,第九、第十两兵团的所属部队奋勇进击,正式与汤恩伯所谓之“斯大林格勒第二”展开了接触。

自淮海战役胜利至今,我军战无不胜,尽管各级干部不断警示教育,部队中仍存在一定的轻敌心态。不少基层干部和战士们认为,只要我军奋勇冲锋,无论敌人拥有多么坚固的堡垒,都将不攻自破。上海的防御再坚固、阵地再稳固,又怎能与长江防线、江阴要塞相提并论呢?

在这股轻敌的气氛笼罩下,不期而至的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5月12日凌晨,我十兵团的一支前卫营,因未进行充分侦察,误闯入了敌人月浦镇阵地中的子母碉堡群。狡诈的敌军趁我军全部进入射击范围后,突然发动密集的交叉火力,封锁了前卫营的后路,随之展开了猛烈的扫射。我军毫无防备,整个营的兵力几乎损失殆尽。

恰逢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时节,连绵阴雨笼罩,路面泥泞湿滑,众多国军工事难以辨识。尤其是那些极具杀伤力的雷区,其中布满了刀阵、铁丝网以及陷阱,一旦踏入,生还希望渺茫。

部分国防设施巧妙地隐藏于田地、墓地、土丘之中,伪装成墓碑之状,对我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三野部队未能适应四野采用的“三三制”战斗编组,因而营级单位的密集冲锋频仍。这种情况无疑更便于国军利用碉堡与工事实施有效阻截与杀伤。十兵团所辖的29军87师259团团长胡文杰,正是在进攻宝山时,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英勇捐躯。

鉴于野司的禁令,即便握有重炮部队,前线各师团亦只得强忍怒气,转而采取古老的步兵突击与炸药爆破手段,逐一冲击并摧毁敌方的堡垒与防御工事。

历经十日的激战,吴淞口虽未彻底封闭——这主要由于敌军掌握了制海权,但其他陆上通路均已彻底封锁。然而,汤恩伯将军如同困兽般顽强,依旧在市区内顽强抵抗。

粟裕指挥部队进入第二阶段的攻势,即对上海市区发起攻击。此阶段的战斗难度大幅提升,部队在作战中不得使用大炮,甚至连迫击炮等所谓的“重型武器”亦被禁用,炸药包的使用也受到严格限制。全体部队唯有依赖机枪、步枪及手榴弹等常规武器进行战斗。

三野的各级指战员严守这一规定,他们以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向市区敌人的坚固工事发起猛攻。众多久经沙场、技艺高超的战士,虽在华东战场上的战况远比上海更为惨烈,却未曾在此倒下,而是如同割麦一般,一批批倒在苏州河畔。

战士们目睹上海高楼间穿梭的子弹,以及战友们在血泊中倒下的惨状,眼中几乎要燃起熊熊烈火。在进攻四川路桥的激战中,235团一营营长董万华面对压力,终于忍无可忍,擅自启用了两门山炮,对敌方碉堡和坦克进行猛烈轰击,有效削弱了敌人的火力。在这场战斗中,一枚炮弹不偏不倚地击中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于二楼窗边留下一道清晰的弹痕。这标志着整个解放上海战役中,独一无二的炮弹痕迹。

27军军长聂凤智闻悉山炮已被调遣,便火速前往前线,对相关事宜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与教育。然而,他对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冲锋陷阵于敌人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心中亦充满了不忍。在向野战军司令部汇报情况之际,他对三野参谋长张震将军亦不禁抱怨,表达了对一线战士困苦境遇的深切同情。

粟裕深知这些局势,面对三野的58万雄师,每一员将士的生命都极为宝贵。然而,在全局面前,又有谁能逾越那不可逾越的界限?一旦开炮,上海城区将遭受炮火的肆虐,高楼大厦与百万民众将可能在炮火中瞬间毁灭。他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三野全体将士也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因此,炮火不能使用,任何人都不能越过这道底线。

在随后的激战中,三野的勇士们恪守上级的号令,英勇无畏,持续发起冲锋,进攻,再进攻。经过付出3.17万人的伤亡代价——其中英勇牺牲者高达7613人——他们最终将国民党军的主力悉数歼灭,赢得了上海战役的辉煌胜利。或许是一种冥冥中的巧合,这一伤亡数字竟然与1947年华东野战军全歼整编74师时的伤亡人数不谋而合……

三野严格遵循中央的决策部署,这场战役在战争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奇迹。国共两党共计四十余万大军在上海城区及郊区展开了激战,长达十几日的激战期间,上海市区供电、供水未曾中断,居民生活得以保持基本稳定。负责城区供电的杨树浦发电厂及市自来水厂,均保持了完好无损的状态。

解放军踏入上海城池,市民们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入家中稍作休憩。那些曾为国民党军所征用,用作防御工事的商业大厦,此刻空无一人,大门敞开。然而,得益于事前的严格纪律,即便二十万解放军踏入城区,亦无一人擅自踏入民宅寻求歇息。

晨曦初露,杨树浦发电厂的时任厂长走出屋外,不禁惊讶地目睹了大街上遍布着身着军装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和衣而卧,沉睡于街头。他不禁感慨万分,心中暗忖:“我知道,国民党军不会再回来了。”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