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1903年,慈禧太后

发布日期:2025-07-10 14:47 点击次数:115

在《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这部著作中,我们找到了这样一段引人入胜的叙述:

太后体态曼妙,手指修长而优雅,保养得宜,更显肌肤润泽。容颜清丽,耳轮轮廓精致。黑发如墨,梳就一种独到而迷人的发式。宽阔的前额,弯弯的眉梢,眼眸明亮而深邃,目光犀利,直透人心。鼻梁挺直,符合中国传统所谓贵人鼻型。上唇线条坚毅,口型饱满而富有活力,笑颜中露出的洁白牙齿更显迷人,下颌宽广适中,不显张扬,整体散发着令人倾倒的魅力。

若非事先知晓她已步入近69岁的高龄,我定会误以为她是一位保养得当的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女性。

这幅画作,由美国女画师卡尔于1903至1904年间在宫廷之中亲临现场为慈禧太后所作,所呈现的是一位既美丽、又知性、且优雅非凡的贵妇形象。

同样是在那一年,勋龄引入了摄影技术,为慈禧太后捕捉了数十张不同场合的珍贵影像,从而让我们得以一窥慈禧太后69岁那年的真实容颜。

慈禧太后1903年

慈禧曾言:“自踏入紫禁城,宫中众人皆因我之容颜艳丽而心生嫉妒,然而,她们无不屈服于我的威严之下!”

自秀女踏入紫禁城,直至她独揽大清政权近半个世纪,慈禧太后步步攀升,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她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苦难。透过一张照片,我们得以回顾那段百年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入宫得宠

叶赫那拉氏,于1835年11月29日降临于北京,出身镶蓝旗。其祖父景瑞曾官至刑部郎中,而父亲惠征则曾担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职务。

1852年,年仅十八岁的慈禧太后踏入皇宫,参与了八旗选秀。在那次选拔中,她得到了咸丰帝的青睐,并被赐予“兰贵人”的封号。

1854年,封为懿嫔。翌年,诞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因而晋封为懿妃。

1857年,她被晋封为懿贵妃。自那时起,她在宫廷中的地位仅次于咸丰帝的皇后钮钴禄氏。

垂帘听政,亲王议政。

咸丰帝体质孱弱,久患疾病,加之当时外有英法联军的入侵,内有太平天国的起义,这些纷扰之事让他心力交瘁。懿贵妃精于书法,因此咸丰帝常常口述内容,让她代为执笔批阅奏章,同时亦准许她表达个人见解。

1860年,英法联军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他们的侵略步伐从广东启程,一路北上,势如破竹,相继攻克大沽,逼近天津,京城的安全岌岌可危。朝廷上层陷入一片混乱,咸丰帝束手无策。懿贵妃提出,皇帝若留京,方能安定人心,若皇帝离京,则宗庙无人主持,恐遭敌军蹂躏。弃京而逃,无疑是奇耻大辱。懿贵妃的见解虽独到,却未被朝廷所采纳。

随着通州八里桥战役的战败消息传至,联军紧逼京城郊外,懿贵妃便随咸丰帝及其他官员匆忙逃往北方的热河,避暑山庄成为他们的临时栖息之地。

于避暑山庄,懿贵妃不时翻阅各省呈递的奏章,对朝政的得失发表议论,此等行为逐渐引发了咸丰帝及朝臣的不悦。肃顺力劝咸丰帝除掉懿贵妃,但咸丰帝终究心有不忍。自此之后,懿贵妃举止变得格外谨慎。

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于热河行宫,其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帝,并定年号为祺祥。皇后钮钴禄氏被封为母后皇太后,而懿贵妃则被尊为圣母皇太后。随后,她们分别被赐予徽号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自此,慈禧太后又有西太后、西佛爷之称。

在咸丰帝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以辅佐年幼的同治帝治理朝政。此外,他还分别赐予皇后与皇太子两枚象征皇权的印章。鉴于皇太子年幼,懿贵妃便代为保管了这枚印章。

同治帝即位之后,颁布旨意均需经赞襄政务的王大臣们草拟,随后请皇太后与皇上共同盖印后下发。而慈禧太后,以其作为皇帝生母的特殊身份,代行皇帝之职。

对于当前这种局面,以载垣、肃顺为首的辅政大臣们心怀不满。

在这两股势力之间,潜藏着深刻的矛盾。除此之外,在北京,还有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一股独立势力存在。

慈禧太后遂与慈安太后、恭亲王奕䜣联手,以未能全力以赴于和谈、阻挠咸丰帝归京、反对太后垂帘听政、以及阻拦接见外国使节等罪名,判处肃顺死刑,载垣、端华则被赐自尽,而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则被革去官职。

继此之后,慈禧太后更易年号为“同治”,并隆重举行了垂帘听政的仪式。在此期间,奕䜣被任命为议政王兼军机大臣,一手执掌内政与外交的至高权力。

二宫垂帘,亲王参政格局确立。

一宫独尊

在这段时间,慈禧太后对奕䜣深信不疑,倚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杰出人才,他们分别领导湘军、淮军与楚勇等力量,迅速与列强勾结,成功在短时间内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以及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地苗民与回民的起义,从而暂时稳固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慈禧太后一面积极采购洋枪洋炮,并致力于海军与陆军的建设,同时兴办新型军事与民用工业,以增强清朝的国力;另一面,她亦扶持保守派,对洋务派施加制约,旨在稳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共同携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被誉为同治中兴的辉煌篇章。

随着慈禧太后权势的稳固,她与恭亲王奕䜣之间的分歧逐渐显现,愈发尖锐。

1865年,翰林院编修蔡寿祺呈上奏疏,对奕䜣的傲慢与擅权提出弹劾。由此,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遂将奕䜣罢免官职。经过奕譞的恳求以及外国使节的介入,奕䜣方得以官复原职,但议政王的职位却未能恢复。

1869年,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安德海擅自离宫,于山东地界被巡抚丁宝桢拘捕。随后,慈安太后召集奕䜣等人商议,最终决定将安德海就地正法。鉴于舆论压力,慈禧太后不便予以赦免,自此与慈安太后之间的嫌隙日渐加深。

同治帝于1873年正月二十六日迎来十八岁生辰,正式亲理朝政,而两宫太后亦随之撤帘,将政权悉数归还。

1874年闰十一月,同治帝不幸染上了天花。在慈禧太后的旨意下,朝廷内外各衙门的奏章事件,皆由她亲自批阅并作出裁断。

公元1874年农历十二月五日酉时,同治帝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驾崩。鉴于同治帝年幼而未留有子嗣,慈安皇太后与慈禧太后紧急召集王公大臣共商大计,最终选定奕譞年仅四岁的幼子载湉作为皇位继承人,定年号为“光绪”。

光绪帝尚在襁褓之中,四岁稚龄,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便再次执掌朝政,垂帘而治。

慈禧太后一方面巧妙地笼络国内外的重臣,使之效忠于己,另一方面督促各地督抚勤勉节约,恪尽职守,以稳固民心为基石。然而,边疆危机的日益加剧以及内部权力的争夺,使得慈禧太后操劳过度。1880年至1881年初,她不幸患上痢疾,以致无法处理政务。因此,朝政大事只得由慈安太后一人独揽。

慈安皇后,不擅长处理重大事务,肩负着沉重的负担,于1881年三月十日不幸在钟粹宫突然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

自此,权力悉数落入西宫之手,标志着慈禧太后长达近三十年的独揽朝政,全面掌控清王朝的统治大权。

总揽大权

慈安崩逝,奕䜣随之受到慈禧的猜疑与守旧势力的猛烈抨击,其仕途波折起伏,时而遭到免职,时而遭受斥责。因此,他已不敢再放手施展政事,行事谨小慎微,收敛锋芒,以求保全自身。

1883年,中法战事激化,清军屡遭败绩。盛昱挺身而出,上书弹劾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指责其用人失当,致使北宁城失守,边疆局势动荡。慈禧太后见机行事,果断免除奕䜣所有职务,同时宝鋆、李鸿藻、景廉、翁同龢等四位军机大臣亦被集体罢黜。

在将奕䜣逐出军机处与总署之后,慈禧太后一度委以奕譞重任,令其掌管朝政。

1885年,清朝政府设立海军衙门,由奕譞总领海军事务,奕劻与李鸿章担任会办一职。借此契机,对曾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进行修缮,并将其更名为颐和园。

随着光绪帝日渐成年,慈禧太后敏锐地察觉到自身权力受到了潜在的挑战。于是,在1888年的金秋十月,她决断地选定了自己的弟弟桂祥的女儿静芬(亦即日后的隆裕太后)为光绪帝的皇后,同时,侍郎长叙的两位女儿亦被选入宫中,分别被封为瑾嫔和珍嫔。

翌年正月,光绪帝举行大婚庆典,慈禧太后遂撤去帘幕,归还政权。然而,朝中人事任命与行政事务,仍旧由慈禧太后决断。

慈禧太后肖像

甲午之战

1894年,农历十月初十,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此,光绪帝早在1893年十二月便派遣世铎、奕劻两位大臣负责筹备万寿庆典,并设立专门的庆典机构,专司庆典相关事务。

1894年六月,甲午战争的战鼓擂响。光绪帝力主开战,慈禧太后亦坚决支持。然而,当有人提议暂停颐和园的工程,将资金转用于军费时,慈禧太后怒不可遏,愤然说道:“今日若让我不悦,他日我也必将让他终生不得安宁。”

随时间推移,清军遭遇连连败绩,北洋海军亦遭受重创,慈禧太后遂转向支持李鸿章采取避战求和的策略。在紧张局势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下令将典礼移至宫中举办,并暂停了颐和园的庆祝活动。

十月二十四日,旅顺沦陷。慈禧太后寻求和平,而光绪帝坚持抗敌,珍妃的兄长志锐上书,对李鸿章等主张和谈的大臣进行弹劾。慈禧太后为打压主战势力,寻得借口,对珍妃施以褫衣廷杖之刑,并将瑾妃、珍妃从妃位降至贵人。随后,又将志锐调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御史安维峻亦被革职,此举旨在进一步将光绪帝孤立。

1895年正月十三日,刘公岛沦陷,北洋海军悉数覆没。慈禧太后遂委派李鸿章担任全权代表,前往日本进行和平谈判。

三月二十三日,我国晚清名臣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正式签署了《马关条约》。

光绪被囚

甲午一役过后,民族危机愈发深重,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意图瓜分我中华。光绪帝决心锐意改革,而慈禧太后却持保留态度。她下令解散了以变法维新为己任的京师强学会,并将光绪帝的亲信大臣罢免,同时派遣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意图借助俄国之力,以稳固自身地位。

1897年十月,德军悍然进驻胶州湾,俄帝亦强占旅顺及大连湾,列强纷至沓来,竞相要求分割领土。康有为上呈奏折,恳请朝廷变革,慈禧太后认真研读了康有为的奏折和所呈书籍,认为其所述颇多合理之处,遂应允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请求。

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了一道上谕,正式将倡导西学、变法求强确立为清王朝的国家政策,从而赋予了维新运动以合法的权益。

感受到威胁的慈禧太后立刻将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罢免并遣返回籍,随即连下数道圣旨,将人事、财政及军事大权牢牢掌控于己手。

随着变法诏书的颁布,保守派官员纷纷阻挠,光绪帝果断下令,将六位积极抵制变法的官员一齐罢黜。

二十九日,光绪帝亲赴颐和园,向慈禧太后恳请设立懋勤殿以选拔贤能之士。然而,面对皇帝的请求,太后沉默不语,神色显得异常。光绪帝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危机,随即召见杨锐,力图争取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给予支持。

八月初三日,夜幕降临,谭嗣同秘密拜访袁世凯,力劝其采取果断行动,诛杀荣禄,并代任直隶总督之职。谭嗣同建议将所部军队分为两路,一路进京围困颐和园,另一路则驻守皇宫,以维护京城安全。袁世凯对此表示赞同。

因袁世凯的密告,慈禧太后不得不更改既定策略,将光绪帝幽禁于瀛台之中。

敕令对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六位仁人志士施行极刑,康有为与梁启超则逃往海外避难。投身维新变法运动的众多官员,亦各因程度不同,遭到了降职、罢官或是流放的惩罚。

戊戌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企图利用光绪帝病重之机,图谋另立新帝,然而,面对列强的坚决反对以及诸多地方督抚的抵制,她的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得逞。

宣战列强

自戊戌政变以来,义和团运动兴起,展开了一场以灭洋仇教为特征的反抗帝国主义斗争。起初,慈禧太后坚定地主张剿灭义和团,然而,面对各国驻华公使以保护使馆为名,无视清廷反对而强行调集军队进京的行为,慈禧的不满情绪逐渐转向,她开始考虑安抚并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意图以此对抗列强的压力。

在关于义和团运动应予剿灭还是安抚,以及对待帝国主义是选择战争还是和平的议题上,各方意见纷纭,争论不休之际,江苏粮道罗嘉杰呈递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机密情报,其内容详尽,共分为四条。

1.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 (系统检测到该文本可能包含不安全或敏感内容,请您检查文本并避免提交此类内容,感谢您的配合。)

2.代收各省钱粮;

3.代掌天下兵权;

4. 皇太后归政令。

慈禧悲愤,决意宣战。

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了宣战诏令。然而,当她得知罗嘉杰所提供的情报实为虚假时,列强的战争早已拉开序幕。

董福祥麾下的甘军与武卫中军携手义和团,对东交民巷的使馆群发起了围攻。与此同时,对待义和团的策略亦由原先的剿灭转变为招安。

慈禧的这一举措,却引发了地方督抚的强烈抵制。他们坚持主张清剿义和团,寻求与列强达成和约,并推行东南互保的政策。

然而,慈禧的意志逐渐动摇,她下令荣禄停止对使馆的攻击,并亲自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节,同时向俄国、英国、日本、德国、美国和法国发出国书,恳请他们共同干预,力挽狂澜。尽管如此,联军并未停止其进攻的脚步。1900年7月18日,八国联军攻克了通州,20日,他们进逼至北京城下。

二十一日拂晓时分,慈禧太后身着朴素民妇的装扮,将头发随意挽成发髻,身披蓝布夏衫,携光绪帝、皇后、瑾妃、大阿哥以及王公大臣等一十三人,在两千余兵勇的严密保护下,匆忙踏上了逃亡之路。

启程之际,将请求留在京城的光绪帝的宠妃珍妃投入了乐寿堂的井中,同时指派奕劻与李鸿章担任全权大臣,负责与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交涉谈判。

仓皇出逃

八月十四日,慈禧太后抵达山西崞县,并正式颁布上谕,将责任归咎于义和团,企图借此赢得侵略者的宽恕。然而,各国使节却将请太后还政、严惩那些支持义和团的王公大臣,作为达成和谈的必备前提,并提出要求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尽快返回京城。

在敌对势力的重压之下,慈禧太后对主张抵抗列强以及支持义和团的官员予以了惩处。

关于回銮之事,慈禧太后却坚决不允。若一旦归返京城,光绪帝便能重获自由,恢复皇权。她非但拒绝回銮,反而选择了更为遥远的路途。闰八月初八,慈禧及其随从离太原启程,目的地是西安。

经过数月的持续交涉,参与武装入侵的国家阵容进一步扩大,新增比利时、西班牙以及荷兰三国。至此,除了原有的大国如俄、英、美、日、德、法、意、奥之外,这六国亦共同草拟了十二条议和大纲的草案。

对于大纲中的十二条内容,原则上予以同意。

为了迅速促成和议的达成,慈禧太后毅然决然地全盘接受了帝国主义所提出的各项条件。

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清朝政府派奕劻与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与十一国列强签订了导致国权受损、民族尊严蒙羞的《辛丑条约》。

1901年8月24日,慈禧太后自西安出发,途经河南、直隶,最终返回京城。至1902年11月28日,她终于重返北京,标志着她长达一年零五个月的流亡生涯画上了句点。

左谨妃,中慈禧,右皇后隆裕。

风雨飘摇

一连串事件对慈禧产生了深刻的触动,她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组建新军以及调整部分政府机构等。这些新政的实施,仿佛母子同心,同仇敌忾,决心卧薪尝胆。然而,在形势迅猛发展的当下,局部的缓慢改革已不足以应对挑战。

有识之士纷纷提议,效仿英、德、日等国,确立立宪政体,以维护国家社稷。此言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深思与高度重视。经过深思熟虑,她认为,与其被动迎来革命,不如主动拥抱立宪。

1905年六月,慈禧太后挑选了载泽、徐世昌等五位大臣,分别派遣他们前往东西洋各国进行实地考察。翌年五月,这五位大臣陆续归国,并向朝廷上奏,建议实行立宪。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1908年八月一日,慈禧太后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宣布以九年为预备立宪的期限。然而,在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的困境中,立宪的倡议终究沦为一纸空谈。

辛丑回銮之际,清政府遭遇了内外交困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列强的压力步步紧逼;另一方面,威望的显著下降导致政令不畅,使得清政府陷入动荡不安的境地。

慈禧心力俱疲。

1908年的夏日,她本就强健的体魄却频繁出现不适之感,直至十月之初,病情已然变得颇为严重。

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二刻三分,光绪皇帝于瀛台涵元殿不幸驾崩。

鉴于皇帝膝下无子,慈禧太后遂将载沣的三岁幼子溥仪立为皇位继承人,定年号为宣统。她本人被尊为太皇太后。参照顺治朝的先例,慈禧太后任命载沣为摄政王,所有军国大事均遵照她的指示予以处理和执行。

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后于北京中南海的仪鸾殿不幸仙逝,享年七十四载,与光绪帝的离世仅相隔一日之遥。

慈禧太后的丧礼依照清朝历代皇帝的规制举行,并于1909年安葬于河北省遵化市的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临终言:女人勿涉国政。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