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新社公布乌克兰评级集团的最新民#热问计划#调时,一个数字瞬间刺破了国际舆论的喧嚣:75%的乌克兰人表示,只有获得欧美明确的安全保障,他们才愿意支持停火。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要和平”,而是裹挟着血与泪的现实抉择——他们害怕妥协后再次被背叛,害怕枪声暂停之后,俄罗斯的坦克又一次越过边界。
这份覆盖1600名受访者的报告,像一面冷峻的镜子,照出了乌克兰社会的裂痕与共识。82%的人认为谈判是结束战争的现实路径,但其中62%坚持需由第三方介入调停,仅有20%支持直接与莫斯科对话。更令人深思的是,59%的受访者公开表态愿意“结束战斗并寻求妥协”,而坚持“战斗到收回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比例为20%,仅13%的人主张恢复到2022年2月前的边界。
这些数字背后,是民众对战争疲劳的公开承认,也是对“绝对胜利”神话的无声质疑。特朗普政府近期频繁推动停火谈判,但基辅街头的声音却显示,普通人要的不是政治豪赌,而是活下去的确定性。一位来自哈尔科夫的教师在电话采访中说:“我们不是放弃,只是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失去。”
战争进入第四年,乌克兰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缓慢而痛苦的心态转向。早期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被现实的生存计算所稀释。民调中,关于“妥协”的支持率超过半数,反映出的并非懦弱,而是民众对长期消耗的清醒认知——兵源短缺、经济濒危、外部援助波动,每一件事都在削弱普通人继续抗争的底气。
而“安全保障”成为最高共识,恰恰暴露出乌克兰人对国际承诺的深刻不信任。2014年明斯克协议的失败像一道伤疤,至今仍在政治叙事中隐隐作痛。许多人担心,若无具约束力的国际保障,任何停火都只是下一次进攻的休整期。美国总统特朗普虽公开主张“促成协议”,但乌克兰民众疑虑的是:华盛顿的“安全保障”是否能真正遏制克里姆林宫的野心?
西方盟友的态度同样矛盾。欧盟虽多次声明支持乌克兰,但内部关于军援规模和谈判前提的分歧日益公开。德国、法国等国领导人私下敦促泽连斯基“考虑现实方案”,而东欧国家则强硬反对任何向俄罗斯妥协的协议。这种分裂,让乌克兰人既依赖西方,又无法完全相信西方。
顿巴斯与克里米亚问题仍是和谈中最尖锐的刺。民调中仅20%坚持完全收复失地,说明多数人已意识到,军事收回这两片领土的可能性正随时间流逝而降低。但与此同时,承认这一现实又意味着巨大的情感与政治代价——谁敢承担“放弃领土”的历史罪名?
特朗普的谈判推进策略,在乌克兰国内遭遇两极化解读。支持者认为他可能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桌,批评者则警告“美国优先”逻辑可能牺牲乌克兰利益。而乌政府至今未公开承诺参与特朗普所倡议的会谈,显示基辅仍在艰难平衡民众盼和平与主权不容妥协的双重要求。
战争的真实重量,最终是由普通人承担的。民调中那59%选择妥协的人,包括逃离家园的农民、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废墟中经营小店的小商人——他们的愿望朴素得令人心碎:停止炮击,让生活回归常态。而13%坚持“恢复2022年前状态”的群体,则多来自西部地区或受战争创伤最深家庭,他们的立场同样源于痛苦,只是走向了不同的答案。
国际关系学者指出,这场民调映射了一个更深层的转变:乌克兰正在从“正义复仇”叙事转向“生存优先”逻辑。而当民众开始公开讨论妥协时,政府和西方盟友都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定位。
但舆论场的撕裂并未消失。社交媒体上,标签#不可妥协 与#活下去需要勇气 同时成为热门话题。有人指责支持妥协者是“背叛者”,另一方则反击称“英雄主义不能当饭吃”。这种争论,凸显了战争中长期被忽视的伦理困境:究竟怎样的结束方式,才对得起那些已经牺牲的人?
而俄罗斯方面的反应则始终冷淡。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重复“一切谈判需基于现实地面形势”,暗示任何协议都需承认俄军当前控制的领土。这种姿态,与乌克兰民间对安全保障的强烈需求之间,横亘着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
欧洲多国智库近期报告显示,乌克兰公众心态的转变正在影响西方决策圈。越来越多官员私下承认,“完全军事胜利”已几乎不可能,未来谈判框架或将围绕“保障乌克兰主权而非恢复全部领土”展开。但这一切,仍需要民众的共识作为基础。
战争的残酷性不仅在于摧毁建筑与生命,更在于迫使人们在糟糕与更糟糕之间做出选择。民调中那沉默的大多数——59%的妥协支持者——或许从未想象过自己会接受不完美的和平,但如今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有时候,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种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