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护照窗口藏得比间谍据点还隐蔽!”社交媒体上突然炸锅的吐槽,源自司马南那段骑共享单车绕圈的狼狈经历。支持派晒出三分钟自助取证的视频,称这是“中国速度”;反对派则甩出某市政务APP需人脸识别11次的截图,嘲讽“数字形式主义”。双方争锋相对中,一个诡异细节浮出水面:指引牌英文标注比中文更醒目,有网友晒出柏林市政厅照片对比——德国人办证处的德语标识足有脸盆大。
当舆论场渐归平静,某政务微博小编手滑点赞了一条抱怨:“厕所比办证窗口难找”。次日该区就宣布增设无障碍卫生间,却被扒出设计图直接拷贝了上海某商场。更微妙的是,同期流出的内部会议纪要显示,某领导强调“要避免因过度智能化造成老年人办事困难”。反对声随即反扑:“难道要倒退到纸质时代?”
看似圆满的结局下暗潮汹涌。当75%受访者称赞“手机扫码真方便”时,农民工老李在采访镜头前攥着老年机沉默。政务大厅的LED屏循环播放“最多跑一次”宣传片,而真实评价栏里藏着张被揉皱的纸条:“跑了三趟,材料总差一样”。更值得玩味的是,某市试点“刷脸办证”当月,眼镜店验光业务暴涨200%。
某些人总爱把“数字化转型”吹得像新年新衣服,却忘了问老百姓穿着是否合脚。当宣传稿里“三分钟取证”变成朋友圈炫耀素材,那些在自动门前转悠的银发族,活像被智能时代丢下的行李。更幽默的是,我们一边嘲笑美国DMV效率低下,一边给自己的系统打补丁——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东施效颦Pro Max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