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马耳他国家统计局(NSO)最新人口统计数据,马耳他人口数量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较前几年稍有放缓。这一变化是否意味着马耳他已持续十年的人口激增趋势正在悄然转变?还是背后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结合2025年7月NSO发布的最新报告,我们可从人口规模、结构、移民特征及政策导向等维度展开深入分析。
人口规模与结构:总量突破新高,外籍占比显著
截至2024年底,马耳他人口已增至57.425万人,创历史新高,延续了长期增长态势。从人口结构来看,呈现以下特征:
性别分布:男性人口约30.5万人,占比53.1%;女性人口约26.9万人,占比46.9%,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
年龄结构:20岁以下人口占比16.1%,青壮年人口(20-59 岁)占比60.2%,60岁以上人口占比23.7%,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较为明显。
国籍构成:非马耳他国籍人口约16.9万人,占总人口近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均属罕见,直观体现出马耳他作为移民国家的鲜明属性。
移民:人口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2024年马耳他净移民数达1.0081万人,其中75%的移民来自非欧盟国家。从历史数据来看,马耳他人口增长高度依赖移民:
自2017年启动人口快速增长周期以来(2020-2021年新冠疫情边境关闭期除外),马耳他年均人口增长近2万人;
近十年移民数量最低值出现在2016年(8600人),此后逐年稳步上升,并在2023年达到约2万人的峰值;
2024年移民规模较2023年峰值有所回落,成为人口增长速度放缓的直接原因,但仍保持万级净增长,移民对人口总量的支撑作用未发生根本改变。
政策响应:平衡移民管理与权益保障
随着外籍人口占比持续提升,马耳他政府进一步优化移民政策,聚焦规范用工秩序、保障外籍劳动者权益,总理罗伯特・阿贝拉宣布将实施新劳工移民政策,核心措施包括:
(一)核心约束与激励措施
针对雇主:无正当理由解雇外籍员工的雇主,将被禁止招募第三国公民,强化对雇主用工行为的约束;
许可费用调整:新聘外籍员工的许可费由原标准翻倍至600欧元,通过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合理规划用工需求。
(二)配套保障措施
失业缓冲机制:被解雇的第三国公民可享受宽限期,宽限期内可合法留在马耳他寻找新工作,宽限期结束后仍未就业需按规定离境;
身份便利化:伴侣为马耳他公民或子女持有马耳他国籍的外籍人士,可豁免单一许可(Single Permit)申请,但仍需依法办理工作许可,简化部分群体的身份办理流程。
非移民人口流动:英语教育带动短期人口活力
除长期移民外,马耳他的英语教育产业也带来了显著的短期人口流动。2024年,马耳他33所持牌英语语言学校(ELT)共接收8.0946万名外国学生,较2023年增加2379人(增幅3%),外国学生注册的总学习周数超过25.6万周。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马耳他英语教育的独特优势,作为英联邦国家,马耳他英语普及率高达96%,且英语课程性价比突出,学费低于欧美主要英语国家,同时保持优质教学质量,吸引了全球大量学生短期赴马学习,形成 七分之一人口规模的短期人口流动效应,进一步丰富了马耳他的人口多样性。
移民吸引力解析:十大核心优势奠定竞争力
近十年来,马耳他平均每年吸引万名以上移民,核心源于其多维度的综合优势,具体可概括为十大亮点:
·气候宜居:地处地中海,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日照约300天,气候温暖湿润,是度假与养老的理想选择;
·医疗优质:医疗体系发达,综合排名全球第五,且中医普及度高,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语言便利:英语普及率96%,日常生活、工作沟通无障碍,无需额外学习小语种;
·教育优势:采用传统英式精英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方便学生无缝对接世界名校;
·申请门槛低:马耳他永居申请几乎无硬性附加要求(如语言、学历、居住时长等),对申请人友好;
·投资性价比高:永居投资仅需百万元级投入,低于多数发达国家移民门槛,投入产出比突出;
·审批效率快:从申请递交到获批仅需4-6个月,大幅缩短等待周期,避免申请遥遥无期的问题;
·居住要求宽松:永居身份永久有效,且无任何强制居住要求,这一优势超过全球90%以上的移民国家,适合灵活规划生活的人群;
·家庭友好:支持一家四代同时申请,可实现全家同步移民,满足家庭团聚需求;
·出行便利:持有马耳他居留卡可自由通行29个申根国家,无需额外办理签证,提升跨国出行效率。
未来展望: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
当前马耳他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转变,需结合全球与本地因素综合判断:
从短期看,2024年移民规模回落可能受全球经济形势、欧盟移民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影响,属于阶段性变化;
从长期看,马耳他的宜居环境、优质公共服务、低门槛移民政策等核心吸引力未发生改变,且老龄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仍将支撑移民规模保持在较高水平;
未来,马耳他需在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找平衡,既要通过移民缓解老龄化、补充劳动力,也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住房),适应人口多元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推动国家向更包容、更国际化的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