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底气是什么?
是核武器,还是粮食?
其实对现代经济来说,答案很可能是“石油储备”。谁能在能源危机中撑得更久,谁就能在博弈中赢得主动权。
最新消息传来:印度工程界的巨头MEIL宣布将投入5700亿卢比(约合470亿元人民币),在卡纳塔克邦Padur进行建设并运营印度首个私营战略石油储备。
容量预计大概是250万吨,建成之后会极大地提升印度的能源安全性,听起来是不是很豪气?
但我们得对比一下。中国的国家石油储备早在2001年就启动,目前官方和商业储备加起来,约有4亿吨的能力,相当于中国能在“断供”的情况下撑80天以上。
而印度的国家储备能力不足4000万桶,只能维持10天左右的进口量。差距是不是太大了?
此次MEIL项目而言,印度是在弥补自身短板,以往石油储备是纯粹的“国家工程”,由政府出资并运营,印度突然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其中,这意味着财政压力过大,国家难以承受,所以只能让民营企业出资来开展相关工作。
可关键问题在于,按照私营企业那套逻辑能源安全能行得通吗?
要知道石油储备并非随便找个仓库存放就行,其中涉及进口合同、国际油价波动、储备运营管理以及应急调用机制等一系列环节。
若这些环节出问题,造成的后果可不只是企业赔点钱,而是极有可能使整个国家陷入停滞状态。
更耐人寻味的是,印度挑了Padur来建储备库,这儿离港口近,方便进口和运输,可这也意味着得死死靠着国际供应链,打个比方,印度的石油储备那还是“得看人家的眼色”,压根就缺真正的战略纵深。
社交媒体上已经炸开了锅。有印度网友兴奋:“终于我们也有石油粮仓了,不再怕中东卡脖子!”但也有人泼冷水:“中国用了几十年才建立庞大储备体系,印度凭一个私企真能追上吗?”
从战略角度看,这5700亿卢比的投资,更多是一种姿态:告诉市场,印度要在能源安全上有动作了。但现实是,储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补齐的,
中国的“石油粮仓”不仅仅是地下洞库,更是一整套港口、管网、炼化和储运体系。
所以问题来了:印度的私营石油储备,是能源安全的新起点,还是财政无奈的妥协?
十年后当全球能源格局再次剧烈震荡时,印度的底气,能有中国的哪怕一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