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瑞士之前,所有人都跟我说,那地方有钱得流油。
网上的资料,我也扒了个遍。基本就是两个极端,要么是明信片里的雪山湖泊,人人都是银行家;要么是朋友圈里的炫富照,感觉随便打个工都能财务自由。
说白了,都是屁话。现实,从来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它是一连串的账单,一连串的选择,让你对"富有"这个词的理解彻底颠覆,然后在钱包空空的夜里,你都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我不想跟你掰数字,分析什么汇率、税收。没劲。我就跟你讲几个我这三年死也忘不掉的真实片段。很琐碎,但比任何经济报告都更扎心。6500瑞郎,和那杯喝不起的咖啡
我来瑞士的第一个月,工资单到手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6500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接近5万块。在国内朋友的眼里,我已经算是"发了"。
但现实把我按在地上摩擦的速度,比我收到工资单的速度还要快。
那天下午,我想犒赏一下自己,选了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咖啡店。菜单拿到手里,我的眼睛直接瞪圆了。一杯咖啡也要80元人民币。我当时就想,这是抢钱吗?
服务员小姐很有礼貌地问我:"要点什么?"
我指着最便宜的那个选项,心里默默计算:这一杯咖啡,在国内够我买十几杯了。结账的时候,我的心在滴血。不是因为喝不起,而是因为这种"被宰"的感觉太强烈了。
后来我才明白,80块一杯咖啡,在瑞士算是"平民价"。
我的同事,一个在这里生活了五年的德国人,看我肉疼的表情,笑着说:"欢迎来到瑞士,朋友。这里不是工资高,这里是一切都贵。"
他说得没错。瑞士的平均月薪为6502瑞郎,听起来很诱人。但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这里的物价比美国纽约还要高出好几倍。
我算了一笔账:在国内,我月入一万,能过得挺滋润。在瑞士,月入五万,我却得精打细算。这就是传说中的"高薪陷阱"。
1800瑞郎的房子,和那个永远填不满的账单
找房子的时候,我才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绝望"。
苏黎世市区一个两室的公寓,房租每月是1800瑞郎。这还算是"性价比不错"的。房东是个瑞士老太太,穿着朴素,说话温和,但要价毫不手软。
1800瑞郎,折合人民币1.4万。在国内,这个价格能在北京租个挺不错的一居室了。而在苏黎世,你得到的是一个紧巴巴的两室,面积大概60平米,家具老旧,但收拾得一尘不染。
签合同的时候,房东老太太很认真地跟我解释各种费用。除了房租,还有物业费、供暖费、垃圾处理费、网络费,七七八八加起来,每个月要额外再掏200多瑞郎。
她看我脸色不好,安慰我说:"这在苏黎世已经算便宜的了。"
住进去的第一个月,我收到了水电费账单。120瑞郎。我当时就愣了,这一个月我基本没怎么在家,就洗了几次澡,用了几次洗衣机,怎么就要900多人民币?
我问邻居,一个在银行工作的瑞士小伙子。他耸耸肩:"正常啊,我们一家三口,夏天的水电费都要300多瑞郎。"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瑞士人都那么"节约"。不是他们天生抠门,是这个地方的生活成本逼着你不得不精打细算。
超市里的"贵族洋葱",和那些不敢买的"奢侈品"
去超市采购,是我在瑞士受到的第二波暴击。
我拿着购物清单,想买点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洋葱,4.5瑞郎一公斤。洋葱啊,朋友们,在国内菜市场2块钱一斤都嫌贵的洋葱,在这里卖到30多人民币一公斤。
牛奶,3.5瑞郎一升。面包,最便宜的也要6瑞郎。一包意大利面,8瑞郎。我推着购物车,感觉自己像在抢银行。
最让我崩溃的是洗发水。一瓶普通的洗发水,15瑞郎。120人民币!我在国内用的那种,超市特价的时候20块能买一瓶。这里直接翻了六倍。
难怪我那个德国同事每个月都要开车去德国边境采购。有瑞士人就讽刺说,高物价是帮助他们保持身材的最佳减肥计划。我现在彻底理解这句话了。
第一次购物,买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结账的时候账单显示:240瑞郎。差不多2000人民币。我看着购物袋里那点可怜的东西,心想:这是买的什么,黄金吗?
那天晚上,我给家里打电话,跟我妈说:"妈,我现在终于理解什么叫做'有钱也不敢花'了。"
5.45瑞郎的烤鸡,和那个拯救中国胃的"英雄"
在瑞士生存,你得学会"降维打击"。
当地超市里的网红烤鸡,它几乎是中国胃的"救星"。尽管它的味道平平、肉质偏柴,但作为在瑞士难得一见能够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食物,更何况价格只需要5—6瑞士法郎,我已经很难挑出什么毛病了。
这只烤鸡,成了我在瑞士的精神支柱。
第一次买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45人民币一只鸡,在国内能买两只了。但当我算了算餐厅的价格之后,立刻觉得这只鸡简直是慈善价。
一碗牛肉面就要将近200元人民币,一盘意大利面超过230元人民币。相比之下,这只烤鸡简直就是良心商家。
我那个德国同事看我天天吃烤鸡,忍不住说:"兄弟,你这样下去会营养不良的。"
我苦笑:"不吃这个,我会经济不良。"
后来,我和几个外国同事成了烤鸡采购团。每周末,我们会一起去超市,一买就是好几只,回去分着吃。以至于回国之后的一段时间,看见鸡都忍不住打颤。
但那时候,它真的救了我们的命。
6.9瑞郎的三明治,和那套不讲道理的"瑞士逻辑"
在瑞士久了,你会发现这里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一个普通的鳕鱼包就要6.9法郎(约等于57元人民币)。就是两片面包夹一块鱼肉,57块钱。在国内,这个价格能在便利店买一顿相当不错的便当了。
但瑞士人觉得这很正常。
我的房东老太太,每次见到我都很关心地问:"适应这里的生活了吗?"
我说:"除了价格,其他都挺好。"
她笑了:"价格?这有什么问题吗?我们的工资也高啊。"
这就是"瑞士逻辑"。工资高,所以物价贵,所以工资得更高,所以物价更贵。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任何外来者都很难打破。
我的一个瑞士同事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们瑞士人也觉得贵。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什么生活方式?"
"质量第一,价格第二。我们宁可花更多的钱,买更好的东西,也不愿意降低标准。"
他指着手里的咖啡:"这杯咖啡虽然贵,但你尝尝,豆子是哥伦比亚进口的,牛奶是阿尔卑斯山区的,水是瑞士最纯净的山泉水。"
我尝了一口。确实,比国内大部分咖啡店的都好喝。但我心里还是在滴血:这一口,20多人民币没了。
麦当劳套餐100块,和那个被重新定义的"便宜"
在瑞士,连"便宜"这个词都被重新定义了。
麦当劳或者汉堡王这样的快餐店,可能是最好最实惠的选择了,尽管吃个基础的套餐还是要忍痛花掉将近100元人民币。
100块钱的麦当劳,这在国内能吃两顿不错的正餐了。但在瑞士,这已经算是"穷人的选择"。
我第一次走进苏黎世的麦当劳,看到菜单的时候,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巨无霸套餐,16.5瑞郎。130多人民币。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瑞士大学生,很熟练地点了一个套餐,刷卡,走人。对他来说,这就是很平常的一顿饭。
我在那里站了五分钟,反复确认价格,最后咬咬牙,点了最便宜的汉堡套餐。12瑞郎,差不多100人民币。
那个汉堡的味道,和国内的麦当劳一模一样。但价格,让我吃出了"米其林"的感觉。
边境购物大军,和那些"走私"的瑞士人
最让我震撼的,是瑞士人的"边境购物文化"。
坐落于德国与瑞士边境上的小城康斯坦茨,每年都会迎来一波波专程前来购物的瑞士人。
我的德国同事每个月都会去德国采购,他说:"这不是贪便宜,这是生存策略。"
周末,我跟着他去了一趟康斯坦茨。开车一个半小时,到了德国境内。那里的超市里,一半都是瑞士车牌。
瑞士人对于洗发水和沐浴露的需求常年高居第一。我看到一个瑞士大妈,推着满满一车的洗发水,至少有20瓶。
她看我好奇的眼神,笑着说:"一年的用量。在瑞士买这些,要花差不多500瑞郎。在这里,200欧元搞定。"
我算了一下,这一趟购物,她省了差不多2000人民币。
那一刻,我终于理解了瑞士人的"抠门"。这不是小气,这是智慧。在一个什么都贵得离谱的地方,不精打细算,你就会被生活压垮。
真实,就是5万块也不够花的无解
三年过去了,我已经完全适应了瑞士的生活节奏。
我现在的月薪涨到了7200瑞郎,在国内朋友眼里,我已经算是"人生赢家"了。但我知道,这点钱在瑞士,也就是让我从"勉强糊口"变成了"小康水平"。
想要真正过上"富裕"的生活?对不起,10000瑞郎起步。
我现在每个月的开销清单是这样的:房租1800,各种生活费用500,食物600,交通300,其他杂费200。总共3400瑞郎,剩下的3800瑞郎,一部分寄回国内,一部分存起来,一部分用来偶尔改善生活。
这就是瑞士的真相:瑞士的平均月薪为6502瑞郎,但物价比美国纽约还要高。你的工资确实高了,但你的生活成本也高得离谱。
我的瑞士同事跟我说过一句话:"在瑞士,钱不是用来花的,钱是用来生存的。"
深以为然。
所以,别再问瑞士月薪多少了。真正的问题是:你准备好承受这里的生活成本了吗?
旅游出行tips:
- 住宿选择:避开市中心,选择稍远一点的地方,房租能便宜30-40%
- 交通出行:购买瑞士通票,虽然贵但相对划算,单次买票更贵
- 饮食策略:超市采购为主,餐厅为辅,烤鸡是性价比之王
- 跨境购物:住在边境附近可考虑去德国、法国采购日用品
- 工作选择:金融、制药、IT行业薪资相对较高
- 居住建议:合租能大幅降低居住成本,单人公寓性价比很低
- 消费心态:接受"高收入高消费"的现实,合理规划支出
- 紧急资金:至少准备3个月的生活费作为缓冲,适应期会比较困难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