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根16GB内存条只要300多元,现在同样产品价格直接飙到600多。 这不仅是市场涨价的信号,更是中国芯片产业正在翻盘的征兆。
就在上个月,三星、SK海力士宣布将DRAM芯片价格上调15%到30%,美光也紧随其后涨价20%。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装台电脑的成本突然增加了几百甚至上千元。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场涨价潮背后,国产存储芯片正悄然杀出重围。 长江存储的3D NAND闪存已经打入小米14、荣耀Magic6的供应链,其中1TB版本有15%使用的是国产芯片。
2025年的芯片市场,用“火爆”二字已不足以形容。 OpenAI的“星际之门”项目每月就要消耗90万片DRAM晶圆,几乎占全球产能的40%。 AI服务器对存储的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到10倍,这种爆发性增长让国际三大巨头也措手不及。价格暴涨让下游厂商叫苦不迭,却意外地为国产芯片打开了突破口。 多年来,中国存储芯片产业一直在追赶,现在终于等到了难得的窗口期。
“以前我们的产品即使价格低20%,一些大厂也不愿意试用。 现在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建立备份供应链。 ”一位国内存储企业高管这样透露。供应链安全成为车企和电子产品厂商的首要考量。 华为事件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便是最保守的车企,也开始给国内芯片企业验证机会。
2025年上半年,中国芯片设计行业销售规模达到6460.4亿元,14年间增长了16倍。 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582家增长到2024年的3600多家,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达731家。存储芯片分为两大门派:DRAM和NAND Flash。 前者好比手机的内存,决定能同时运行多少个应用;后者则是硬盘,决定能存多少照片和文件。
长期以来,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垄断了全球市场,定价权牢牢握在手中。 但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长江存储自主研发的Xtacking架构,其位密度达到15.03 Gb/mm²,已经超过了三星和SK海力士的同代产品。 2025年前三季度,长江存储的3D NAND闪存月产能翻番至12万片,232层产品良率达到了85%。
关键在于,成本比进口产品低20%,这一定价策略让国际巨头感到压力。长鑫存储的19nm DDR4芯片打破了海外垄断,为国内产业链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AI带动存储需求爆发的背景下,国产存储芯片不仅满足了中低端市场需求,开始向高端领域渗透。
澜起科技甚至主导制定了DDR5内存接口芯片的国际标准,成为行业“卖铲人”。 其产品覆盖DDR5全系列,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 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高达64.34%,彰显了技术壁垒带来的溢价能力。
智能电动汽车的崛起,催生了另一个芯片需求爆点。 一辆智能电动车需要1000多颗芯片,是传统燃油车的数倍。 尤其是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车型,需要配备16GB LPDDR5内存和1TB NAND存储,单车存储容量较传统车增长10倍。
2025年上海车展,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国产芯片展台被车企代表围得水泄不通。 佰维存储的车规级eMMC、黑芝麻智能的华山A2000家族等产品,成了车企眼中的“硬通货”。
芯驰科技的座舱芯片挤进今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座舱芯片交付量前10名。 芯擎科技的“龍鹰一号”累计出货达到百万颗级别,预计2026年量产的X10芯片将支持端侧部署大模型。
北京君正收购矽成(ISSI)后,一跃成为全球车载DRAM龙头,市占率高达19%。 其产品已进入特斯拉FSD芯片、英伟达Orin平台供应链。
车规级芯片认证壁垒极高,一旦进入就难以被替换。 目前,车规MCU国产化率已超过30%,逐步打破瑞萨、恩智浦的垄断。芯片产业分为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受制于人。
在设计领域,华为海思未来三年计划推出昇腾950、960、970三个系列,几乎保持一年一代的迭代速度。 虽然单颗芯片制程受限,但华为通过超节点集群技术,将384颗昇腾芯片连接的Atlas 900超节点,算力达到300 PFLOPs,接近英伟达同类产品的两倍。
在制造环节,中芯国际的7nm(N+1)工艺已经量产,良率超90%,每月为华为代工约5万片12英寸晶圆。 5nm(N+3)工艺也在研发中,晶体管密度快速逼近国际大厂。
封测是芯片生产的最后环节。 长电科技全球封测市场份额稳居第三,其2.5D封装技术已通过台积电CoWoS替代方案验证,2025年下半年量产。 这意味着国内高端AI芯片将不再依赖海外封测产能。
半导体设备领域,北方华创2025年一季度营收82.06亿元,净利润15.68亿元,毛利率高达43.02%。 上半年拿下中芯国际120亿元的设备订单,其中60%是12英寸刻蚀机,30%是PVD设备。
政策支持为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投入超过2000亿元支持产业链建设,其中40%投向存储产业链。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成熟制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5%。
市场驱动同样不可忽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2025年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62万亿元。 这么大的市场容量,足以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企业。
2024年,芯片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出口金额约1.2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集成电路进出口比值(进口金额/出口金额)从2007年的峰值下降超一半,2024年该比值为2.42倍。
在成熟制程领域,国产替代进展显著。 中微半导表示,在MCU芯片领域,由于多数产品在成熟制程上加工生产,中国半导体在MCU方面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特别是在消费电子领域,国产MCU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已开始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科创板设立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的绿色通道。2019年至2024年,半导体公司年度募资金额占A股整体募资比重持续超过10%,2023年创下20%以上的峰值。
半导体公司上市后普遍获得资本市场青睐,2019至2024年上市的半导体公司整体超募35%以上,而同期A股整体超募比例仅10%左右。
2024年以来,半导体行业并购重组活跃。 有20家公司披露半导体并购重组事件,除5家失败外,其余15起案例大多处于“董事会预案”阶段。 这些参与半导体并购重组的公司自首次披露日至最新收盘日,平均涨幅超过20%,其中罗博特科股价涨幅超过200%。
半导体行业业绩同样亮眼。 2024年上半年,沪市130余家半导体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112亿元,同比增长18.7%,超70%的公司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超50%的公司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改善。第二季度单季营收环比增长14.6%,净利润环比增长74.9%。
国产芯片的进步肉眼可见,但挑战依然存在。 7nm以下先进制程仍依赖台积电,国产OS和算法工具链尚未成熟,车规芯片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投入大、盈利难的挑战。
有人问,这轮国产芯片的崛起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正的产业崛起? 也许答案不在专家的预测中,而在消费者的选择里。 当更多国人开始用行动支持国产芯片,当中国智造真正走向高端市场,芯片战争的胜负手才会真正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