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分析印度外资撤离。去年还被外资捧在手心的香饽饽,今年就成了没人要的“烫手山芋”,170亿美元说撤就撤,比情侣分手还干脆。
要知道,2023年的印度还是外资眼里的“潜力股”,一年就吸金200亿美元,风光得不行。可风水轮流转,到了2024年,画风直接反转,外资撒腿就跑,撤走的资金超170亿美元,创下多年新低。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印度一下成了亚洲外资流出最惨的市场,没有之一。全球资本集体“用脚投票”,到底是印度自己出了问题,还是外部环境变了天?
印度外资撤离
从地域上看,这场“跑路潮”里,美国基金是跑得最急的,7月以来一下就撤了10亿美元,卢森堡和日本也紧随其后,分别撤了7.65亿美元和3.65亿美元。这明显不是某国资本的单独行动,而是全球投资者集体“用脚投票”,对印度市场说了再见。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全球新兴市场基金的配置变化。印度的份额从2024年9月21%的峰值,一下跌到了16.7%,这是2023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反观中国,份额直接飙到了28.8%,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就像选秀节目里观众投票换了人,主动型基金经理们用真金白银表明了态度:比起印度,他们更看好中国市场。资本从来都是精明的,哪块地靠谱,钱就往哪流。
要说这场跑路潮的直接导火索,那必须是美国给的“两记闷拳”。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对多国加征关税时,印度还被当成了避风港,吸引了一波投资者。可谁能想到,美国转头就对印度商品加征50%的关税,这一下就把印度的出口产业打懵了。
路透社分析得很透彻,加征关税直接损害了印度的出口导向型行业,企业盈利增速放缓,宏观前景变得不明朗,外资自然就加快了跑路速度。印度本身贸易逆差就大,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
另一记闷拳是H-1B签证政策的调整。美国大幅提高了签证费用,还收紧了政策,这可把印度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公司坑惨了。要知道,这个行业可是印度服务出口的支柱,现在成本涨了、项目排期乱了,整个产业都面临巨大压力,外资看着能不慌吗?
被印度“作”掉的信任
外部打击是一方面,但根子还是在印度自己身上,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首先就是股市估值虚高,泡沫太大。这些年印度股市涨得挺欢,可企业盈利根本跟不上,MSCI指数显示,印度公司2025年的利润增长预期只有5%,比去年的8%还降了不少。
股价吹得再高,没有盈利支撑都是空谈,外资心里门儿清,趁着还能抽身赶紧跑路,避免泡沫破裂被套牢。这就像一个人把简历吹得天花乱坠,实际工作能力不行,老板迟早得开了他。
其次是政策环境太不靠谱,跟开盲盒似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政策会是什么。外资最看重的就是政策的连续性和透明度,可印度这边经常是朝令夕改,监管标准也不明确,投资者哪敢长期把钱砸进去?
更要命的是基础设施落后,营商环境的短板一抓一大把。想吸引外资搞发展,结果路不好走、电不稳定、手续还繁琐,这就像想请客人吃饭,结果厨房没开火、餐桌没摆好,谁愿意来?,多种因素堆在一起,外资可不就脚底抹油溜了嘛。
印度的“急救操作”
眼看外资跑得比兔子还快,印度政府终于急了,开始搞金融改革“挽尊”。他们推出了一堆措施,比如放宽外资准入、扩大信贷渠道、简化企业上市和外资进入市场的流程,还搞了更便捷的借贷政策和银行并购融资渠道。
说白了就是想通过放宽条件、给钱给政策,留住外资。可这些操作更像是病急乱投医,效果实在有限。高盛就说了,现在资金都往中国流,印度股票的流动性都受影响了,那些高估值、流动性强的资产都被外资抛了,拿去投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