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警报,与其说是拉响,不如说是一场迟来的、但异常响亮的钟声。
当155这个数字再次出现在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图上时,它敲击的不仅仅是交易员的神经,更是无数个关于“钱袋子”的算盘。
但如果我们仅仅盯着这个数字,就像盯着漏水的龙头,却忘了去看看水管本身是不是已经锈迹斑斑,那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事儿,得从头捋捋。
日元跌,大家都看到了,154.79,155,这些数字像是在不断试探底线。
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出来说“过于剧烈”,这话说得滴水不漏,背后却是如临大敌的紧张。
为啥这么紧张?
因为155这道坎,2022年他们就曾跳过,当时日本政府是真金白银地“救”了一把,现在又近在眼前,你说能不心慌吗?
但话说回来,这155,真的是日元“病”的全部吗?
如果只是因为美联储加息,日本央行不加息,那这就像是两辆自行车,一辆使劲蹬,一辆慢慢挪,距离自然就拉开了。
这倒是简单直接的逻辑。
然而,问题的根源,往往比这个要深得多,就像一个长期失眠的病人,你只给他安眠药,却不去查他是不是有胃病、是不是心有郁结。
时间轴上的日元:从“世界货币”到“滞胀的烦恼”
把时间轴拉长点看,日元可不是一直这么“软弱”。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元可是与美元、马克并驾齐驱的“世界货币”,日本经济那个辉煌劲儿,让不少人觉得“日本可以买下美国”。
那时的日元,是硬通货的象征。
然而,泡沫破裂,进入“失去的十年”,然后又“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
日本经济的增长引擎似乎熄了火,通缩成了挥之不去的幽灵。
为了对抗通缩,日本央行可以说是“火力全开”,几十年如一日地维持着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QE(量化宽松)更是家常便饭。
这就像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你拼命往炉子里添柴火,但火苗就是不旺,反而把柴火烧得噼啪作响,却暖不了整个房间。
对比之下,美国那边,虽然也有自己的周期,但整体经济活力、创新能力,以及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让它能承受也敢于在必要时加息,收紧货币。
这一“放”一“收”,汇率上的差距,就这么一点点被拉开了。
所以,日元跌,根本原因不是“央行放水”本身,而是这种“放水”策略,在长期的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缩环境下,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再加上其庞大的外汇储备和相对较低的利率,使得日元成为一个天然的“套息交易”(Carry Trade)货币——借入低息日元,去投资高息资产。
当全球避险情绪升温或美国加息预期强烈时,这种套息交易就会被迅速平仓,导致日元被抛售。
“155”的信号:是底部临近还是加速下坠?
那么,155这个“心理关口”,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宏观层面看,它至少是日本政府“坐不住”的信号。
日本央行在3月份结束了负利率和YCC(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这本是货币政策正常化的第一步,市场普遍预期后续可能还会加息。
但如果日元持续如此剧烈贬值,日本央行在接下来的加息动作上,就可能面临两难:
1.继续加息: 这有助于支撑日元,但可能加剧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低成本融资的企业和家庭。
毕竟,日本经济长期以来对低利率环境依赖深重,一旦利率快速上升,副作用会很明显。
2.停止加息或放缓: 这会进一步削弱日元,加剧输入性通胀(进口商品涨价),进一步压缩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也让政府的干预显得无力。
从“多层次记账法”来看,155的日元,账面上的得失是复杂的:
金钱账:
对日本国内: 进口商品(如石油、食品、原材料)价格上涨,推高物价,民众生活成本增加。
企业进口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挤压。
对海外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赴日旅游、购物变得异常划算,名牌、电子产品、餐饮、住宿都显得“白菜价”。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省钱”机会。
对持有日元资产者: 如果不考虑汇兑损失,日元资产的价值在缩水。
对日本出口企业: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力,理论上能提振出口。
情绪账:
民众: 焦虑,担心物价飞涨,生活质量下降。
政府: 紧张,担忧经济失衡,面临国内外压力。
游客: 兴奋,感觉“占了便宜”。
市场: 观望,揣测政府会采取何种干预措施,以及效果如何。
相对收益/机会成本账:
持有日元: 机会成本是持有其他货币(如美元、欧元)可能带来的汇兑收益。
日本央行: 维持低利率可能错失了全球货币政策收紧的窗口期,为日元贬值埋下了伏笔。
政府干预:治标不治本的“安慰剂”?
日本政府确实有庞大的外汇储备,理论上有能力干预汇市。
2022年的干预就曾让日元短暂回升。
但李教授的观点很到位:干预只能起到短期效果。
汇率的根本驱动力,终究在于经济基本面、利率差以及市场预期。
如果日本经济结构性问题不解决,央行政策与全球趋势背离,那么汇率的大趋势就不会轻易改变。
而且,干预汇市从来都不是一件孤立无援的事情。
美国对日本汇率政策的“盯梢”一直存在,特朗普的批评更是让日本政府在出手时多了几分顾虑。
随意干预,可能会被视为操纵汇率,引发国际贸易摩擦,这是日本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对于身处中国大陆的我们,日元贬值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1.出境游红利: 赴日旅游成本大幅降低,这无疑会吸引更多游客,相关产业链(机票、酒店、旅行社)或许会迎来一波小阳春。
2.进口商品价格松动: 一些日本品牌产品,如化妆品、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在国内市场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下调空间。
3.对日出口企业承压: 如果你的公司是做对日出口的,那么日元贬值意味着同样的美元收入,换算成日元却少了。
为了维持订单,可能不得不接受日方压价,利润空间被压缩。
4. 投资视角:
持有日元资产: 如果你持有日元现金、日元存款或日元计价的债券,你的资产价值正在缩水。
投资日本不动产: 对于有能力且看好日本长期资产价值的人来说,当前日元低位确实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抄底”时机,因为购买成本相对较低。
但这需要极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长远的眼光,毕竟,资产价格的波动远比汇率要复杂得多。
其他资产: 如果你担忧日元进一步贬值,或者日本经济前景不明,那么将资产配置转移到其他更稳健或更有增长潜力的货币及资产上,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
尾声:在喧嚣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日元暴跌至155,这不仅仅是汇率的数字游戏,它是日本经济长期结构性问题的集中反映,是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一个缩影,更是我们每个人在不确定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如何“算账”和“决策”的一个小小窗口。
现在是该抄底还是逃离?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又有着怎样的“账本”。
如果你是那个准备去日本“血拼”的游客,那现在就是“抄底”的好时机,用人民币换取更多的日元,享受物美价廉的购物体验。
如果你是日本的出口商,你可能在“逃离”低利润的泥潭,或者在积极寻求对冲风险的办法。
如果你是持有大量日元资产的投资者,你可能在“逃离”日元,转向更保值或增值的资产。
如果你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基本面有信心,并且能承受汇率波动风险,那么在低位布局日本资产,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抄底”。
最关键的是,别被表面的数字裹挟。
深入理解日元贬值的深层逻辑,审视自己的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然后做出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在这个全球化的小村庄里,远方的风,确实能吹到你的钱袋子。
看清风从何来,才能决定是加固篱笆,还是张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