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俄乌冲突啊,打到现在真是越看越拧巴。你说这俩,本来一个锅里吃饭的兄弟,怎么就闹到今天非得把对方的碗都给砸了的地步?这仗打得稀里糊涂,成了一笔谁也算不清的烂账,双方都在泥潭里摸爬滚打,精疲力尽。
越是这种时候,越让人忍不住想起一个老人家——毛主席。嘿,还真别说,69年前他给苏联老大哥开的那几副“药方”,现在回头看,简直是神预言。可惜啊,良药苦口,人家当时没听进去。
咱们把时间往回倒,倒到1956年那个春天。莫斯科那边正开着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突然搞了个“秘密报告”,把已经去世三年的斯大林从头到脚批了个遍,什么“独裁者”、“个人崇拜”,帽子扣得一顶比一顶大。这一下子,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给整蒙了。
这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长突然没了,底下的孩子们不是想着怎么把家业搞好,而是先忙着分家产,顺便把老爹的照片从墙上摘下来踩两脚。这操作,谁看了不迷糊?
当时咱们这边毛主席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他觉得赫鲁晓夫这事儿办得太糙了。斯大林这人,复杂得很,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他有他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错误严重,但你不能把他为苏联干成的那些事儿也一笔勾销吧?那是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功绩,是带着苏联人民打赢了纳粹德国的硬骨头。功是功,过是过,你这么全盘否定,不光是否定一个人,更是动摇了整个国家的信仰根基。老百姓心里那杆秤,一下子就乱了。
毛主席当时就说,这批评啊,得讲究个分寸。你不能因为他晚年犯了错,就把他的一辈子都给抹黑了。这不叫批评,这叫釜底抽薪。果然,赫鲁晓夫这一通猛操作,非但没解决苏联内部的官僚主义问题,反而把大家的思想搞得一团乱,为后来的信仰崩塌埋下了一颗巨雷。
一年后,也就是1957年,毛主席亲自飞到莫斯科。那次会议上,他提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话:“东风压倒西风”。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这是在提醒所有社会主义兄弟们,咱们内部不能先乱了阵脚,得团结起来,劲儿往一处使。
私下里跟赫鲁晓夫聊天,毛主席更是掏心窝子地给了他三条建议,字字珠玑:第一,国有制是根本,不能动摇;第二,民族团结是命脉,必须搞好;第三,要时刻警惕修正主义,防止思想上的蜕变。
现在你再品品这三条建议,是不是感觉每一条都精准地扎在了后来苏联解体的要害上?
先说这民族团结。苏联本身就是个由一百多个民族捏合起来的国家,民族问题本来就敏感复杂。乌克兰和俄罗斯那点历史旧账,比如克里米亚是谁划给谁的,顿巴斯地区的人心向着谁,在苏联强大的时候都能压得住。可一旦中央的凝聚力下降,思想一混乱,这些陈年旧账就全翻出来了。乌克兰西部亲西方,东部亲俄,这种内部撕裂不就是民族问题失控的直接后果吗?如果当初苏联能像我们处理民族问题一样,用心经营,何至于闹到兄弟阋墙、兵戎相见?
再说警惕修正主义。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彻底成了一个被官僚特权阶层把持的国家。上层人物享受着特供,过着与人民群众脱节的生活,嘴里喊着共产主义,心里想的全是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国家,灵魂早就被掏空了,剩下的不过是一个庞大的躯壳。信仰没了,人心散了,队伍还怎么带?等到戈尔巴乔夫再搞点所谓的“新思维”,这栋本就摇摇欲坠的大厦,可不就哗啦一下塌了嘛。
最后看看现在的俄罗斯,它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但也继承了苏联解体后的所有麻烦。北约一步步东扩,刀都快架到脖子上了,这才有了普京忍无可忍的“特别军事行动”。可这一打,就把自己打进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经济被制裁得一塌糊涂,普通民众的生活也越来越难。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一地鸡毛。当年的建议,赫鲁晓夫可能只当成了耳旁风,可这风,最终却成了吹倒自家红旗的飓风。如今乌克兰的冰天雪地里,炮火还在轰鸣,不知道那些在泥潭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有没有功夫去想一想,这一切,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就注定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