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中国正式启动小行星撞击计划,不仅能保家卫国,还能保护全人类?

发布日期:2025-09-11 15:42 点击次数:156

近日,就在大活动刚刚结束之后,中国再度宣布一则重磅消息。

根据吴伟仁院士的介绍,中国准备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然后在距离地球1000万公里以外对小行星进行撞击。

解除目标小行星在未来100年内撞击地球的风险。

听着是有点夸张,但是这不是开玩笑,有图有真相的。

这就代表着,中国不仅有能力保家卫国,也有能力保卫全人类。

什么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要知道,这是我国制定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按照相关规划,是撞击一颗小行星来做实验,为人类撑起一片保护伞。

那么小行星防御计划究竟有多难?

咱们用数据来证明一下,大家就知道了。

在太空中,每天都有小行星撞击地球,但是绝大多数小行星会在大气层中烧毁。

变为某地能欣赏到的一颗流星。

对于人类不具备威胁。

但这属于质量比较小的小行星会被烧毁,而质量比较大的小行星撞地球,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比较低。

而且破坏力比较大。

被联合国列为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

也就是说,未来最有可能灭亡人类的灾难,小行星撞地球排在第一位。

当小行星的直径超过100米的时候,质量就会达到130万吨。

撞击能量足以将任何一座特大城市彻底夷为平地。

当小行星的直径超过300米的时候,就拥有灭绝一个大型国家省份的实力,或者一个中型国家,还会导致区域文明彻底崩溃。

当小行星的直径超过1公里,质量超过了20亿吨。

撞击能量相当于66万枚原子弹,最终的结局可不是灭绝一个省,或者一个大陆了。

而是足以威胁整个人类文明。

按照科学家的模拟结果,当一颗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15公里至20公里的陨石坑。

并引起全球大地震,70%的大城市,比如说上海、纽约、东京将会被摧毁。

但是这没有结束,撞击之后还会导致超过50亿吨的尘埃和硫酸盐气溶胶注入地球平流层。

这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第一,全球气温将会下降到8度至12摄氏度,并且会持续三年至五年。

这会导致地球上的植物全部生产困难,进一步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只有海洋生态系统能幸免于难。

第二,地球生态系统崩溃之后,就会导致人类的粮食减产80%以上,而且是最少80%。

这还是考虑到人类文明可以使用电能来进行部分农业生产的前提。

第三,全球将会普降酸雨数年,雨水的酸度达到PH≈4.0。

正常情况下,PH值小于5.6就属于酸雨了,如果达到4.0,后果不敢想象。

第四,臭氧层将会被破坏30%至50%,需要十年以上才能修复,这就会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强度增加。

如果以上几个因素同时存在,那么将会导致全球人类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第一个月内死亡15%至20%。

在五年内死亡80%以上,人类文明将会彻底崩溃,倒退100年至200年。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级别的小行星撞地球,虽然能毁灭世界,沉重打击人类文明,但无法灭绝所有人类。

全人类还能有一成至两成活下去,还能慢慢恢复文明。

当小行星的直径超过10公里的时候,撞击质量将会超过1.3万亿吨。

整个地球会变成炼狱,时间持续数十年以上,所有待在地球上的人类,没有任何幸存的可能性。

文明将会彻底灭绝。

地球的上一任霸主恐龙,就是在6000万年前被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撞没的。

实际上,按照科学家的计算,灭绝人类文明不需要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只要小行星的直径超过5公里,那就是可以做到灭绝人类文明。

因此,人类科学家已经追踪到了太阳系内99%直径大于一公里的小行星,可以说只要人类能观测到,就一定会纳入其监测范围。

时刻记录当前的位置。

按照科学家的估算,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约100万年发生一次。

直径大于两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约300万年发生一次。

直径大于六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约1亿年发生一次。

这是总体概率,只不过小行星的位置在时刻不规律的变动,所以很多小行星都有一定的概率撞击地球。

比如说去年的12月底,美国的NASA和欧洲航天局就公布一个消息,声称一颗名为2024YR4的近地小行星轨道发生变动,直径约为50米左右。

撞击地球的风险提升超过1%,然后对全人类发出预警。

在今年2月,NASA又宣布,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超过了3%,时间大约在2032年。

然后又宣称,YR4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约等于零,撞击月球的概率提升至4%。

这几则消息在全球范围内可是引起相当范围的恐慌和讨论。

直接导致联合国启动了行星防御协议,也让我们如今顺水推舟提出小行星防御计划。

很多人对此估计会说,美国在两年前就完成一次撞击,我们有什么值得好炫耀的?

要知道,NASA的撞击是通过观测轨道周期变化来评估撞击效果。

通过地面的望远镜,以及与其伴飞的一颗小型立方星进行观测。

立方星大概率就可以视为大号魔方那么大。

功能比较有限,准确数据也拿不到太多。

但是我国是用航天器搭载设备的进行近距离、长时间精确观测。

相当于美国只是拍一张照片,而中国属于长时间伴飞并拍照或录像,最终得到的结果必然不同。

可是哪怕只是一颗直径为50米的迷你小行星,质量也超过20万吨,速度最低可能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11.2公里之上。

撞击地球的相对速度,一般在每秒12公里至30公里。

如何进行防御就成为关键。

我们提出的计划是撞击小行星,而撞击这件事最讲究的就是质量。

按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发现近地小行星数量超过了3.6万颗,其中与地球最小距离在0.05个天文单位。

直径大约140米的被定义为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约占总数的近十分之一。

直径超过1公里的为2000颗。

而人类目前最大的火箭,只能把100吨至150吨左右的物体,以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7.8公里,进入地球轨道。

如果只有第一宇宙速度是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要去更远的地方撞小行星。

最低也要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11.2公里。

人类历史上造出最大的火箭是美国的土星五号,起飞重量为2950吨。

其送往月球轨道的有效载荷约为47吨,有效载荷比约为1.6%。

仅仅只到月球轨道,我们倾尽全力送上去的质量只有47吨。

而小行星的质量都是以万吨为单位的,甚至是万亿吨。

这个质量的差距,相当于你骑着自行车,然后以撞击的方式试图防御重型火车,或者相当于一只蚂蚁试图以撞击的方式去防御大象。

这不就是所谓的蚍蜉撼树吗?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法通过撞击的方式去防御小行星,因为我们并不是想消灭小行星,只不过是为了让小行星撞不到地球而已。

太空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没有任何阻力,任何微小的力都可以对一个很大的物体产生作用。

不会被阻力直接清零。

我们的人造物体如果正面撞击小行星,那和一粒尘埃没有区别。

小行星的减速程度甚至低到无法观测的级别。

如果我们避开其前进的方向,从侧面进行撞击,那么就可以微弱的改变小行星的前进方向。

造成一个很小很小的前进角度偏移。

小到几乎没有,但确实有那么一点点。

这一点点的前进角度便宜,如果能提前1000万公里,甚至是上亿公里或者更远的地方施加,经过漫长的前进之后,就会放大成上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以上的轨迹偏移。

只要让小行星和地球擦边而过就可以,就相当于防御成功了。

所以,我们的撞击目标是让小行星在百年内无法威胁地球,不是永久消灭该小行星。

听起来似乎没有难度,那么真正的困难是什么?

第一,要让数十吨以上的物体达到第二宇宙速度,脱离地球轨道。

仅这一点,全球就只有中美能做到,其他国家全部要淘汰出局。

第二,我们要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要让发射出去的火箭,在经过1000万公里以上的航程之后,依旧能按照我们预定飞行轨迹,以特定的角度恰好命中前进中的小行星。

不仅要隔着1000万公里精确命中目标,还要以特定的角度。

否则就无法改变小行星的前进轨迹。

难度这么大,我们研究、建设这个小行星防御系统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只要能改变小行星的前进轨迹,我们既可以让小行星偏离地球,也可以让小行星命中地球的特定位置,成为一种新型武器。

这就有点阴谋论的感觉了。

要知道,改变小行星的前进轨迹这种手段,是无法成为武器的。

因为需要经过几年的前进才能命中地球,而且让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和精确控制小行星命中地球的某个地方。

这是两个维度的难度。

太空中有太多不可控因素,能以微弱影响小行星轨迹,人类目前完全不可能掌握这种技术。

浪费时间和精力做这种事,不如直接发射核弹。

这可是比控制小行星充当武器要省事多了。

反正拿小行星当武器,拥核国家同样会视为核攻击。

我们研究小行星防御系统,最大的目标就是保卫人类,这不是自夸,这是事实。

人类目前是有观测极限的,对太阳系外的小行星是无法做到全部观测的。

虽然说目前观测的是没有,但几公里级别的小行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冒出来了,概率约等于零,但并不是零。

人类没有小行星的防御技术,只能听天由命,但是如果有一个国家掌握这个技术。

届时,就可以保卫人类文明,这会人类文明多了一张自保的底牌,平时睡觉都踏实多了。

而这种实验,实际上就是在研究加强版的导弹防御系统。

我们要在1000万公里以外拦截小行星,这对于观测技术和引导精度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如果我们能在1000万公里外精确撞击小行星,就有能力在地球家门口撞击任何固定轨迹的人造物体。

从理论上来说,拥有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国家,就可以获得制太空权。

在战时清除其他国家在太空中布置的卫星。

然后研发这等高科技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进行升级。

日后也可以下放到中国的其他行业,带来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

研究推进防御小行星这件事,不仅能保卫人类文明的大义,也能获得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好处。

同时也能直观体现国家实力,增加国家的震慑力。

好处有很多,但必须有能力做到这件事,才能拿到这个好处,否则就毫无意义。

在2022年9月,美国曾用一颗0.6吨的航天器,以每秒6.6公里的速度,在近地轨道主动撞击了一颗小行星。

每秒6.6公里,连稳定在地球轨道运行要求的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都没有达到,更达不到脱离地球轨道所需要的第二宇宙速度。

这种技术防御,对于小行星毫无意义。

研究出来不过是为了撞击别国卫星的。

但是这种技术精度不足,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只能充当一个技术储备。

而我国此次选择撞击的距离是1000万公里之外,远超过了地月距离38.4万公里,必须突破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公里。

这是真正想要拦截改变小行星轨迹才会这么做,否则只研究在地球附近怎么撞东西就行了。

美国NASA在今年年初大肆宣扬小行星威胁,声称1%或3%的撞击地球概率。

随后降低至零。

表面上看似关心人类,毕竟当时小行星的轨迹确实过于靠近地球,还有4%的概率撞击月球。

这一点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在计算之后也认可了。

实际上,NASA的目的就是为了索要研发经费,前期所谓的计算误差很有可能是故意的。

对此,特朗普没有搭理NASA,这钱没要到。

全球舆论铺垫工作,NASA已经做好了,很多国家感到害怕和恐慌。

联合国的行星防御协议也启动了,结果整个地球都没有国家站出来防御小行星,这不太好吧。

于是,中国就站出来了,顺理成章宣布研发人类的小行星撞击防御计划。

对于我们来说,我国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撑起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

从天宫空间站到建成奋斗者号深潜万米。

从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到探测月球,以及未来要实现载人登月。

以及不久之后,还要在月球建立科考基地。

再到此次小行星防御任务的规划。

中国航天的发展脉络我们是清晰可见的。

相当于再一次诠释了中国人的梦想就是星辰大海,就是要面向宇宙要安全、面向深空要资源,面向科技要未来。

我们不要搞人类内卷,不要互相拆台,我们就是要领导全人类奔向更远大的目标。

这是什么?

这就是伟大理想,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基于地球本身,而是面向宇宙的。

也代表着,我们不仅能保家卫国,同时也能保卫宇宙安全,保卫全人类的安全。

所以,此次不是孤立行动,而是我们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早在2025年5月,中国已经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目标正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的伴飞以及采样返回、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任务。

这一连串动作,印证了我们此前的判断,那就是中国航天的战略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

再加上我国对全球发出合作倡议,推动地面联合检测、数据共享。

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与美国NASA代理局长叫嚣“与中国展开登月竞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美国主导空间站虽然称之为国际空间站,但是不允许其他国家参与可言。

而中国已经开始将中国空间站分享给其他国家,一起来搞课题研究。

这才是高度,这才是境界。

与美国把太空武器化的行为相比,中国要的是太空和平开发,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与西方冷战思维的根本区别。

小行星防御看似科幻,实际上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也关乎着人类的资源命脉。

毕竟,如果真的有体积比较大的小型天体撞击地球,是有可能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瞬间灭绝。

所以,做好监控和防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责任,中国如今主动承担保护地球的责任。

为什么要说小天体也是人类资源命脉?

根据美国行星学会统计,一颗直径在1公里的小行星,其金属资源价值能达到数万亿美元。

这一估算基于对小行星金属成分的初步分析,以及未来开采技术的设想。

具体数值需要结合实际探测数据进一步确认。

但是小行星上的资源是巨大财富,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尤其是小行星可能来自其他星球或星系,资源结构必然和地球有较大的差异。

这就会给人类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很显然,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作为有志向领导全人类奔向星辰大海的伟大中国,对此有深入研究和思考。

吴伟仁院士透露,我们正在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不仅能预测小行星的威胁,还能为资源开发铺路。

从深空探测到资源利用,中国要的是可持续的太空主导权,不仅仅是为了与谁展开竞争。

反观美国,为了和中国竞争,提出了阿尔忒弥斯的计划。

原计划在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如今却因为预算短缺屡次宣布延期。

事实上,美国短缺的不仅仅是预算,还有人才、供应链。

为何屡次受挫?

不就是工人和工业都没了吗?

效率太低,没有办法按期完成相关项目的推进。

而美国提出要在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这个计划是中国航天提出2030年前后登月,美国才宣布的。

对此,咱们就可以说,估计我国实现载人登月,美国都未必能实现。

当然,我国对太空的探索不仅仅是载人登月,也不止于小星体。

中国已经形成了探月、火星、小行星、空间站的全领域规划。

就像航天专家所言,除非方向改变,否则美国难以赶超中国。

西方一直将中国视为对手,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国人,中国的太空计划不是针对他们,他们也根本不再中国的目标之中。

中国人的太空长征,是真的星辰大海,这一切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从两弹一星到如今的小行星防御,中国航天人始终在践行钱学森的预言,手里没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

此次的任务,既是星辰大海的技术验证,也是在大活动之后,发出这一消息,客观上也能起到战略威慑作用。

太空技术就是人类技术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深空防御和开发技术,谁就掌握未来的话语权。

当中国人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西方还在争论是否该防御小行星的时候,中国已经动手实干。

当某些国家将太空视为新战场的时候,中国却呼吁全球合作。

这就是东方智慧,也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我们的目标是带着大家一起飞,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恃强凌弱、搞殖民和奴役。

在这一刻,除了建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具象化。

同时也让大家进一步看清了西方的真面目。

这样一来,未来三五年,中国还将曝光更多的超级工程。

从千米级超大型航天器到月球基地。

从空天飞机到火星探测。

这些构想目前尚处于学术研究与可行性论证阶段,部分项目,比如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已经进入多国联合研讨阶段。

接下来我们就拭目以待,看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东方巨龙,如何在星辰与大海之下,书写出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