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历史性的决议,在贝鲁特扔下了一颗炸弹。
黎巴嫩内阁通过了军方提案:解除真主党的武装,所有武器收归国有。消息一出,世界似乎看到了这个国家摆脱“国中之国”困境的希望。
但表象之下,是截然相反的另一幕。
就在军方首脑海卡尔走进会场,准备介绍这个“历史性”方案的瞬间,五名部长直接起身,摔门而出。这五个人,全部来自真主党及其什叶派盟友阿迈勒运动。
一场本该彰显国家统一意志的会议,以公开决裂开场。
这个所谓的“国家决定”,从第一秒钟起,就不是黎巴嫩自己的决定。背后真正的推手,是华盛顿。几个月来,美国不断加码施压,设定最后期限,目标只有一个:缴了真主党的械。
这是一场典型的代理人博弈。美国不想亲自下场,以色列的空袭也只是“外科手术”,真正能从内部瓦解真主党的,只有黎巴嫩政府自己。于是,一张看似赋予黎巴嫩主权的决议,成了美国递过来的一把刀,刀柄上刻着华盛顿的地址。
黎巴嫩总统奥恩接下了这把刀。但他心里清楚,这把刀烫手,甚至可能捅向自己。
决议通过后,新闻部长莫尔科斯面对媒体的措辞极其微妙。他宣布通过了方案,但具体内容“保密”。同时,他话锋一转,立即强调黎巴嫩将遵守与以色列的停火协议,并反过来指责以色列“多次违规”。
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操作。潜台词是:我们做了你们(美国和以色列)想看的事,但执行的前提,是以色列也必须守规矩。皮球,被小心翼翼地踢了回去。
为什么黎巴嫩政府如此谨慎?因为真主党根本不是一支能被“一纸决议”解除武装的民兵。
决议墨迹未干,真主党的支持者已经涌上街头。社交媒体上,“抵抗不能被缴械”的标签迅速引爆。领导人纳伊姆·卡西姆的回应更是直接:“解除武装?不可能。应该把我们纳入国家防务计划。”
这根本不是谈判,而是摊牌。真主党的意思很明白:我们不是国家的麻烦,我们就是国家防卫的一部分。想缴我们的枪,等于自毁长城。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黎巴嫩政府有这个实力吗?
英国卫报一针见血地指出,黎巴嫩军队的装备水平,根本不足以强制执行缴械。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真主党在什叶派社区拥有强大的社会根基,它不只是一个武装组织,更是一个集军事、政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庞然大物。强制缴械,无异于政府向自己的一部分国民宣战。
贝鲁特的智库已经发出警告:这可能重演1975年的内战悲剧。
现在,棋盘上的几方势力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美国和以色列的牌是“极限施压”。以色列国防军深夜表态:如果真主党不缴械,以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权利。翻译过来就是:你们政府搞不定,我们就自己动手。仅今年,以色列就越境打击了至少25次。
真主党的牌是“鱼死网破”。他们直接挑明,解除武装是“生死攸关”的问题,等同于缴出政治权力。官员马哈茂德·卡马蒂更是给政府的决议加了一个“暂停键”:以色列不停止袭击、不从黎巴嫩南部撤军,这个计划就“暂停直至另行通知”。
而黎巴嫩政府的牌,则是“拖延与平衡”。它通过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此向美国交差,暂时缓解外部压力。同时,它又把执行的先决条件抛给以色列,以此安抚内部的真主党。
这个中东小国,正被三股力量撕扯。向西,是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与经济压力;向内,是真主党根深蒂固的武装实力;向前,是高达39.2%的通货膨胀和民生凋敝。
那份摆在桌面上的缴械方案,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它暴露了黎巴嫩政府的脆弱,也点燃了各方博弈的引线。贝鲁特的天空下,内战的幽灵,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