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1927年南昌起义前贺龙犹豫是否参加,朱德找他密谈一夜,他终于下定决心

发布日期:2025-11-20 22:02 点击次数:56

参考来源:《贺龙传》《朱德传》《南昌起义史料汇编》等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部分虚构,请理性阅读

1927年7月的南昌,暑气蒸腾,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气氛。

江西大旅社的一间客房里,两个男人面对面坐着。

一个是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贺龙,一个是沉稳老练、目光深邃的朱德。

桌上的茶水已经凉了好几轮,窗外的天色从昏黄渐渐变成漆黑,两人的谈话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这一夜的密谈,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贺龙当时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他手握重兵,前途似锦。

可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让人心惊肉跳的选择——要不要参加这场即将到来的武装起义?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一旦参加,就意味着要和国民党彻底决裂,意味着要放弃现有的一切荣华富贵,更意味着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随时准备为信仰献身!

【一】山雨欲来

说起来,贺龙这辈子也算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了。

他出身湖南桑植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四岁就提着菜刀闯江湖,组织农民武装,打土豪,劫富济贫,在湘西一带闯出了名号。

后来投身革命,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从一个"胡子"(土匪)摇身一变成了国民革命军的军长。

1927年的时候,贺龙刚满三十一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他的第二十军战斗力强悍,是北伐军中的一支劲旅。

按理说,这样的身份地位,日子应该过得挺舒坦的。

可是,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让贺龙的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四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七月,汪精卫在武汉也公开"分共",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短短几个月时间,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倒在了血泊中。

贺龙虽然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见识过共产党人的作风,也认识不少共产党的朋友。

那些人为了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让他心里很是佩服。

如今看到这些人横遭杀戮,他心里的火气腾腾往上冒。

更让贺龙纠结的是,他手下有不少共产党员和倾向革命的官兵。

这些弟兄跟着他出生入死,如今形势变了,他该怎么办?是眼睁睁看着他们被清洗,还是该做点什么?

就在贺龙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参与起义的部队包括叶挺的第十一军、贺龙的第二十军,还有朱德掌握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军官教导团。

起义的消息很快通过地下渠道传到了贺龙耳朵里。

这个消息让他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的是,终于有人要站出来反抗了;忐忑的是,这一步迈出去,可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二】内心的挣扎

贺龙不是没想过这件事的后果。

参加起义,就等于和国民党撕破脸皮,等于放弃现在的军长职位,等于要过上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

他手下那么多弟兄,那么多家眷,都要跟着他承担风险。

万一起义失败了,这些人的命运会怎么样?

当时南昌城里各路人马云集,情况复杂得很。

国民党的其他部队也不少,起义能不能成功,谁心里都没底。

贺龙作为一军之长,他的决定不光关系到他自己,还关系到整个第二十军的命运。

有人劝他三思而行,也有人暗示他不要掺和这趟浑水。

贺龙心里明白,留在国民党阵营里,凭他的资历和战功,前途肯定不会差。

可是,留下来之后呢?继续为那些屠杀革命者的人卖命?这让他良心上过不去。

贺龙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也是个有血性的汉子。

可这一次,单凭血性和义气还不够,他需要有人帮他理清思路,帮他看清这条路该怎么走。

就在贺龙犹豫不决的时候,朱德来找他了。

朱德当时是南昌市公安局长兼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实际上已经是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他和贺龙在云南讲武堂时就认识,两人关系不错,贺龙对这个老大哥一向很尊重。

那天晚上,朱德敲开了贺龙的房门。

两个人寒暄几句之后,朱德就开门见山地说起了起义的事。

贺龙没有打岔,只是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看不出喜怒。

朱德看出了贺龙的顾虑,他没有急着劝说,而是给贺龙分析起了形势。

从国内的局势到国际的风云,从革命的前途到个人的抉择,朱德说得很透彻,也很诚恳。

夜深了,街上偶尔传来几声犬吠。

屋里的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亮,映照着两个人的侧影。

贺龙点起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陷入了沉思。

朱德接下来说的那番话,成了压垮贺龙心里最后一道防线的关键……

【三】一夜长谈

朱德靠在椅背上,缓缓开口:"云卿兄(贺龙字云卿),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了,我知道你是条汉子。

可今天这事儿,光靠汉子气是不够的,得看清大势。"

他顿了顿,继续说:"国民党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当初说好的三民主义,说好的国民革命,如今都成了镜花水月。

蒋介石、汪精卫这些人,嘴上说革命,手上却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

跟着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前途?"

贺龙沉默了一会儿,吐出一口烟雾:"话是这么说,可起义能成吗?咱们这点人马,能翻出什么浪花来?"

朱德正色道:"成不成,不能光看眼前。

咱们举起这杆旗,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革命者不会被吓倒,革命的火种不会熄灭。

再说了,你手下那些共产党员和进步官兵,你不带着他们走,他们早晚得被清洗掉。

到那时候,你心里能安稳?"

这话戳到了贺龙的痛处。

他手下确实有不少共产党员,这些人平时训练最刻苦,打仗最勇敢,深得士兵拥戴。

如果看着他们被国民党一个个抓起来枪毙,他贺龙还算什么绿林好汉?

朱德看出贺龙有些动摇了,趁热打铁:"云卿兄,你从十几岁就在刀口上讨生活,打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穷苦人能过上好日子吗?共产党的主张,不正是你这些年一直在追求的吗?"

贺龙猛地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

他想起了自己在桑植老家的那些年月,想起了那些穷得叮当响却依然跟着他闹革命的乡亲们,想起了那些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战友。

朱德继续说:"我知道你有顾虑,怕对不起跟着你的弟兄。

可是你想想,跟着国民党,他们能得到什么?继续当反动派的打手,继续镇压老百姓?还是说,跟着咱们干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算失败了,也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窗外传来了报晓的鸡鸣声,天快亮了。

贺龙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光芒:"朱大哥,你说得对。

这些年我在刀尖上打滚,为的就是这口气。

如今革命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贺龙要是退缩了,还算什么人?"

他重重地一拍桌子:"干了!这一仗,我带着第二十军跟你们一起干!"

朱德站起来,紧紧握住了贺龙的手。

两个男人的手握在一起,传递着一种无需言说的信任和决心。

【四】历史的抉择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爆发。

贺龙率领第二十军作为起义主力之一,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起义之后不久,在周恩来等人的介绍下,贺龙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这个曾经的湘西"胡子",成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那一夜的长谈,成了贺龙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朱德用他的睿智和真诚,帮助贺龙拨开了心中的迷雾,让他看清了革命的方向。

南昌起义虽然最终没有守住城池,但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先河,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这一枪,打出了人民军队的威风,也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新希望。

多年以后,贺龙回忆起那个不眠之夜,总是感慨万千。

他说,如果不是朱德那一夜的长谈,他或许还要在迷茫中徘徊更久。

正是那些推心置腹的话语,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追求的信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个像贺龙这样的革命者,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他们放弃了个人的荣华富贵,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但却通向光明的道路。

正是这些选择,汇聚成了改变中国命运的磅礴力量。

那一夜的谈话,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有的只是两个革命者之间的坦诚交流。

朱德用他的经历和见识,用他对革命形势的深刻洞察,打动了贺龙的心。

这种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深刻,也来得持久。

如今回望那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革命信仰,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树立起来的。

它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虚幻的承诺,而是在生死抉择面前,依然选择为理想而战的勇气和决心。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