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那会儿挺紧张的你记得吧。
伊朗那边,一位重量级军官,伊斯兰革命卫队的指挥官侯赛因·萨拉米,通过他们的国家通讯社喊话,说伊朗对以色列的导弹打击效果非凡:干掉了500个以色列军人,还把特拉维夫三分之一的地方给“摧毁”了。
这话,伊朗自家的几个大媒体,像法尔斯、塔斯尼姆这些,也都转得沸沸扬扬。
这话一出,听上去挺震撼。
但打仗这事儿,两边放出来的消息,特别是战果报告,有时候差距能像中东白天的沙漠和晚上的温差一样大。
所以咱不能光听一面之词,得看看别人怎么说。
先看以色列自己怎么回应。
那边军队发言人说,伊朗导弹飞来那回,记录在案的军人伤亡情况是:有7个士兵受伤,没死人。
至于特拉维夫,市政府也公布了损失情况。
他们承认市区边上,一个叫哈达尔区的地方,挨着某空军基地的外围设施受了点波及,但城里的主干道、商场、居民区啥的,基本运转都正常。
简单说,他们描述的场景,跟“三分之一被摧毁”好像差得有点远。
光看两边自己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好在现在天上卫星多,能拍个照给大伙看看。
像国际上的遥感专家团队Maxar Technologies,动作挺快,几天后就拿出了特拉维夫的卫星照片。
高分辨率的那种。
画面显示得挺清楚:城里至少87%的建筑物,看起来结构都好好的。
真正出状况的地方,集中在城市远郊的那些军事目标区附近。
这还没完,联合国下头有个专门分析卫星数据的机构UNOSAT,也做了个损失评估报告。
他们的结论是,特拉维夫市区受损的面积,连整个城市建成区的2%都不到。
这离“三分之一”可差得太远了点。
说白了,天上那双“眼睛”看到的东西,似乎不太支持那位伊朗指挥官的说法。
再看看当时还坚守在那儿的国际记者们咋说。
路透社和美联社派了不少人在以色列跑现场。
那几天,他们天天在发报道,内容挺具体:说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机场,确实在袭击后短暂关停了,但停飞时间不算长,也就差不多12个小时就恢复了起降。
城市的公交地铁啥的,也基本没停过。
中东那边的大媒体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当时也拍了些特拉维夫市中心的画面播出来。
镜头里能看到的就是普通街景,商店有人逛,路上有人走车,确实也看不到什么被大面积炸毁的痕迹。
这些记者都是跑现场的,他们的描述给天上卫星影像又叠了一层印证。
说实话,这种两边对战果认知差距巨大的情况,搁中东冲突史上也不是头一遭了,感觉都快成“老传统”了。
咱们稍微翻翻老黄历:1991年海湾战争那会儿,伊拉克方面不是宣称自己干掉了多国部队的坦克650辆么?结果仗打完了,一堆人跑过去核对,发现真正被打坏的坦克,也就23辆。
后来2006年黎以冲突,真主党这边也嚷嚷着说干掉了以色列50辆坦克,但以色列那边最后承认损失的坦克数是5辆。
为啥总会有这么大的偏差?想想也能明白点儿。
打仗的时候,战场上那叫一个乱,烟尘滚滚,爆炸不断,再加上两边都使出吃奶的劲儿玩信息战,放烟雾弹迷惑对方。
这时候得到的情报,往往是七零八碎、真假混杂的。
指挥层在筛选这些信息的时候,本身也容易被战场气氛或者情报偏向性影响。
这种时候,自己看到的“战果”可能被无形中放大了不少,尤其在如今电子对抗这么激烈的环境下。
再来,咱们较真点算算物理账。
搞导弹武器研究的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发布过不少分析报告。
关于伊朗这次用上的主要家伙——“法塔赫”系列的弹道导弹,它们常规弹头的威力有多大?一般认为,它爆炸后有效毁伤半径基本不会超过150米。
再说特拉维夫这个大城市,它整个都会区,面积足足有150多平方公里呢!好,我们现在做个算数题:要想真的让特拉维夫30%的区域出现严重损毁——这个“三分之一毁掉”的最低门槛吧——需要多少导弹?按那个毁伤半径和城市面积粗略估算,怎么着也得800枚导弹来一次饱和攻击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那实际发射了多少?根据各方都确认的信息,德黑兰那边,导弹加无人机,总共也就发射了120枚(其中弹道导弹是主力)。
120对800,这数量级上的差距摆在这儿了。
就算这些导弹都打中理想目标(当时拦截很厉害,实际命中率很有限),物理上也不太可能实现“三分之一被毁”的状况。
打仗也得讲点物理学常识不是?
另外还有个技术上的小花絮。
当时伊朗官媒PressTV在报道和传播萨拉米那份“辉煌战果”时,配发过一些宣称是袭击效果的所谓“夜间红外影像”。
这些热成像图黑乎乎一片,当时很多人也看不清是啥。
后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个搞技术分析的林肯实验室,把这些图像仔细还原分析了。
结果一出来,挺讽刺的,图像显示拍摄地点根本不在特拉维夫,而是在以色列南边的内盖夫沙漠——一个他们自己搞军事训练的地方。
这说明什么?要么是图像标注错了地方(专业术语叫“地理配准”失误),要么就是故意或无意中用错了图。
信息这么一传十传百的过程中,哪怕一个小小的技术性环节出错,也可能把偏差放得更大。
这也是导致外界看到伊朗宣称结果和实际观察大相径庭的一个微妙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