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于1971年10月3日决定,撤销军委办事组,成立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的中央军委办公会议,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军委日常工作。
1972年3月,原本由叶剑英主持的军委扩大会议被推迟,原因是江青一伙又制造事端,频频进行干扰。此后几年,全国全面整顿开始,经过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批陈整风、批林整风有效开展,“四人帮”策划的“批林批孔”运动受挫,解放干部的步伐加快,各级领导班子中健康力量有所加强。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成了江青“四人帮”一伙篡权的“拦路虎”。
第一次交锋,江青以“反经验主义”挑起事端
1975年1月13日,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召开。此前,“四人帮”企图“组阁”,江青曾提出四届人大人事安排的方案,遭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以朱德为委员长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周恩来为总理的国务院领导班子。会后,周恩来病重住院,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党政日常工作。
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伊始,便于2月10日由中共中央发出《批转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通知》,要求全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面对极左错误造成的全国各方面工作严重混乱的情况,他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了全面整顿工作。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全国各个方面工作都要整顿,工业、农业、商业、财贸、文教、科技、军队都要整顿,核心是党的整顿,关键是领导班子。
邓小平的复出对江青是个沉重的打击。此时的邓小平,集党政军要职于一身,职务比“文化大革命”前多,地位也更高,充分体现了晚年的毛泽东对邓小平所寄予的厚望。
而江青等人不甘心他们苦心经营8年“成果”的流失,视邓小平为“眼中钉”,于是瞄准时机,挑起事端,欲把邓小平赶下台。
实际上,自1973年以来,毛泽东与江青的关系已经日渐疏远。毛泽东看出江青的野心,多次批评劝告江青,对江青的不满日复一日,两人已经分居。
4月27日,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贯彻毛泽东的批示精神。邓小平在发言中严厉批评江青、张春桥等人歪曲毛泽东原意、大批经验主义的行为,江青表面上作了“检讨”。
会后,江青、王洪文等人经过商议后,由王洪文出面向毛泽东“告状”,说邓小平等人总是把形势说成一团糟,支持纵容社会上最凶的谣言。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邓小平于5月27日和6月3日连续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对江青等人的错误,展开批评。江青在强大的批评压力下,不得不承认自己:“自我批评不够,又有新的不恰当的地方,还要加深认识。还得看一点东西,再作进一步检讨。”
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在中央政治局内,邓小平、叶剑英与“四人帮”交锋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第二次交锋:农业学大寨会议
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于9月15日在昔阳县开幕,10月19日在北京闭幕。会议前夕,毛泽东提议:凡能去的政治局委员,都要参加这次会议。这样,邓小平和华国锋、江青、陈永贵、陈锡联、姚文元等先后来到山西省昔阳县虎头山下。
江青不甘心她的失败。毛泽东关于《水浒》的谈话发表后,她一改消沉气象,又活跃起来。她和姚文元等人借助舆论工具,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评《水浒》”运动,借着毛泽东的“最高指示”,把矛头引向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老干部。#邓小平#
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评论《水浒》是“我国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又一次重大斗争”。江青、姚文元等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写作班子,千文一面,篇篇的主题都离不开批判“架空晁盖”来暗喻毛泽东、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投降派”,甚至用身材黑矮的“孝义黑三郎”—宋江的漫画来影射邓小平。
江青怀着她的目的,于9月8日提前来到了大寨。开始了一次含沙射影式的文学评论,直把大寨社员听得心惊肉跳。江青让社员们注意联系实际,“不要以为评《水浒》只是一个文艺评论”,她说,“不单纯是文艺评论,也不单纯是对历史,对当前也有现实意义。
因为我们党内有十一次路线错误,今后还会有的。敌人会改头换面藏在我们党内”。“所以这部书要好好地读,看看这个叛徒的嘴脸”。“我们党内的投降派,修正主义者,干的事情是公开的敌人做不到的”。
9月15日上午9时,全国农业学大寨大会开幕。开幕式由华国锋主持。当华国锋宣布“现在,请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向大会作重要讲话”的话音刚落,整个会场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邓小平说,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最费劲的也是农业现代化。他认为农业很可能拉国家建设的后腿,他深有感触地说:“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我们现在积了多少粮?”“全国还有部分县、地区,粮食产量还不如解放初期!”
邓小平讲到这里,江青冷着面孔插话说:“不能那么说,那只是个别的!”邓小平立即严肃指出:“就是个别的,也是值得注意的事!”
并进一步补充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农业产值,按人口计算平均124元。最低的贵州,倒数第一,只有六十几块。四川倒数第二,九十几块。这行吗?类似四川一百左右的还有好几个省。这种状况,我们能满意吗?”面对邓小平摆事实、讲道理的坦然陈述,江青只好默然无语。
邓小平讲了农业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且首次明确提出各方面都要整顿。军队要整顿,地方要整顿,工业、农业、商业、文教、科技、文艺都要整顿,整顿那些软、懒、散的班子,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邓小平讲话结束后,许多代表干脆站起来高举双手鼓掌不息。
江青不甘心在开幕式上处于下风,当邓小平结束讲话后,她便不顾会议没有安排她讲话的程序,声称要在会上“讲几句”。她简单地扯了几句农业问题,然后调子一转,把话题转到了评《水浒》问题上,说什么:“现在,中央就有人架空毛主席!”
开幕式一结束,江青立刻向华国锋提出要印发她的讲话,放她的评《水浒》录音。毛泽东知道后十分生气,立刻严厉批示:“放屁,文不对题。”
并指示华国锋:“稿子不要发,录音不要放,讲话不要印。”毛泽东的批示,对江青是当头棒喝。开幕式后,邓小平当天回到北京。这次交锋,以江青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交锋: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的“翻案”,江青占了上风
接连两次失败,1975年夏、秋,江青等人似乎已濒临日暮途穷之境。其实不然。主宰邓小平与江青冲突输赢的人是毛泽东。毛泽东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委以重任,是因为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
毛泽东信任邓小平的才能,赏识他的品格,他真切地希望,邓小平既能做到“永不翻案”,不反对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路线,又能够挽狂澜于既倒,像周恩来一样,支撑起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毛泽东向来视“文化大革命”为他的一大功勋。
他希望邓小平开展全面整顿工作,贯彻执行他的“指示”。如果邓小平违背这一点,不用江青等人在背后捣乱,毛泽东本身就无法容忍。江青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这一年9月,她把一位年轻人请了过来。
毛远新是江青安排过来的,也是在“文化大革命”动荡时期起家的,所以他成了江青的“传声筒”。有人说毛远新在毛泽东面前“告状”,其实也不全对。应当说,毛远新汇报的大部分也是实际情况。
当时邓小平开展全面整顿工作,涉及批评、否定“文化大革命”以来的一些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特别是涉及批评、否定“文化大革命”以来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里的一系列做法,确实是在否定“文化大革命”。
而且,随着全面整顿工作的开展,其结果必然要把“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整掉了,毛泽东当然无法容忍了!
在毛远新的汇报下,毛泽东认为“邓小平否定‘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在翻案!”便痛下决心,决定批评邓小平,以看看邓小平的反应。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政治局一个小范围内召开会议批评邓小平,毛远新参加并唱主角。
11月2日晚,毛远新找邓小平、陈锡联、汪东兴开会。由于邓小平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11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打招呼会议”,公布了由毛远新整理、毛泽东批准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开始反击“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右倾翻案风”,“打招呼”实际上成为“批邓”的代名词。
此后,批评邓小平的范围逐渐扩大和公开。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下发通知,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取代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
但是,江青的倒行逆施终究是要失败的。8个月以后“四人帮”垮台了,不久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