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深夜时分,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说:只要不再争取收回克里米亚,也放弃加入北约,俄乌冲突就能“差不多马上”停止。
他毫不客气地说:“乌克兰收不回克里米亚,也别想加入北约——这些事永远不会变!”
这份“最后通牒”就像是在火药桶里扔了一根火柴。距离他和普京在阿拉斯加的那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谈才刚过去48小时,而泽连斯基正坐在飞往华盛顿的飞机上,准备参加一场被吹捧为“历史上最多欧洲领导人聚集的”白宫峰会。
特朗普和普京在安克雷奇的秘密会谈持续了2小时45分钟,虽然会后双方用“建设性”和“富有成果”等外交用语轻轻带过,但从接下来的动向来看,火药味早已弥漫在空气中了。
俄军在会谈结束的那个夜晚,便开始发射了85架攻击无人机和弹道导弹,而乌克兰方面则声称已经拦截了61架无人机。说到底,战场上的硝烟可从不因为 diplomats 的一些动作就少了。
特朗普的特使威特科夫会后透露了个关键点:普京答应为乌克兰提供类似北约第五条款的安全保障,也就是一旦乌克兰遭袭,会启动集体防御。这一“改变规则”的提议,实际上是为了取代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梦想而设的。
美俄之间的协议框架已经逐渐清晰了:俄罗斯愿意提供安全保障,作为交换让乌克兰保持永久中立,而西方则通过承认当前状况来缓解对俄的制裁。至于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问题,成为了谈判中的主要筹码。
得知特朗普的社交平台上的通牒后,泽连斯基紧急飞奔到布鲁塞尔,赶在中途赶了个临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带领欧洲各国领导人迅速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结束后举行了15分钟的新闻发布会,表达出坚决的态度:非常欢迎乌克兰加入欧盟,绝不承认领土被侵犯,乌克兰的主权必须由自己自主决定。
欧盟之所以这么硬气,也不是没有原因。三年来,欧盟对乌克兰的援助金额和美国差不多,现在却被特朗普“赶到儿童桌”上去了。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领导人18日一起赶到白宫,表面上是为了“稳住泽连斯基”,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未来安全格局的话语权。
马克龙、斯塔默等说英语溜溜的领导人跟着一起出席,媒体还说他们这是怕泽连斯基重蹈“英语不行惹恼特朗普”的覆辙。欧洲想靠“人多势众”来抵消美国的单边行动,可这边缘化的心情可掩盖不住哩。
在战场上,俄军正靠炮火划出自己的势力线。上周俄方宣称已占领顿涅茨克的7个居民点,而乌军在苏梅、哈尔科夫等地也在拼命抵挡对方的攻势,局势挺难搞。
更令人担忧的信号出现在谈判桌上——据欧洲官员透露,特朗普居然要求乌克兰让出顿巴斯尚未被占领的6600平方公里土地,那里不仅资源丰富,还掌控着重要的防线。
泽连斯基的回应听着挺沉重的。他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了好几条消息,强调说:“当年就不该放弃克里米亚,就像2022年之后没放弃基辅、敖德萨一样!”他坚持认为,和平必须是真正持久的,不能用土地来交换一些空洞的承诺,还直言,1994年的安全保障协议早就已经作废了。
现在乌克兰军队还在顿涅茨克、苏梅一带拼命作战。特朗普说“泽连斯基手里掌握着决定权”,可乌军总参谋部刚刚通报,过去24小时内就发生了139次地面交火——士兵们用鲜血在点点滴滴地衡量着总统的决策节奏。
在美俄欧乌激烈交锋时刻,中国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呼吁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强调用政治对话来化解危机。这样的平衡态度让中国成为风云变幻中难得的稳定因素,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与一些大国将区域角逐放在首位不同的是,中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多轮的人道援助,积极投身推动和平的国际努力。在日内瓦的和平会谈里,中国代表多次强调“主权国家自主决定命运”的原则,反对任何外力强加的方案。
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表现体现了大国应有的责任感,为全球安全治理树立了全新典范:不挑起事端、不添油加醋,也不偏袒任何一方,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成为和平的积极推动者。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与某些大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断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白宫椭圆办公室的谈判桌上摆满了欧洲地图,但真正关乎乌克兰未来的关键点,却在远在千里之外——顿涅茨克战壕里的士兵们紧握枪管的寒意、哈尔科夫地下室中婴儿的啼哭声,以及沉寂了十一年的克里米亚海岸线上那静默的界碑。此刻,泽连斯基的处境格外残酷:要么接受“失去的东西已无法挽救”的现实,要么押上国家命运,等待那可能渺茫的逆转。
在这场地缘政治的狂风暴雨中心,中国依旧稳稳当当,像一块磐石一样不动摇。当大家都为各自利益你争我夺时,中国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矛盾,简直就像在湍急的激流中那根稳妥的支柱。
最终大家会明白,真正的安全不是靠武力压迫或者妥协得到的,而是来自于对每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的尊重。这条由东方智慧铺陈开的路,或许比那些所谓的“美国方案”更接近真正的和平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