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废掉自己最强的独门绝技,这波“反向升级”的操作,你看懂了吗?
很多人估计都还记得鹰击-18刚出来那会儿,简直就是暴力美学的代名词,军迷圈子里提起来都一脸兴奋。那套“先巡航、后冲刺”的组合拳,学的是俄罗斯老大哥的“口径”导弹,但我们玩得更溜。
前半段,它就跟个没事人一样,用涡喷发动机慢悠悠地贴着海面飞,省油,飞得还远。可到了离航母战斗群差不多三四十公里的地方,好戏就开场了。它会“Duang”一下把外面的壳子踹掉,露出里面的真身——一个带着火箭发动机的冲刺弹头,然后瞬间点火,加速到三马ě赫,像一头红了眼的公牛,直愣愣地朝着对方的“宙斯盾”系统就撞过去。
那画面,光是想想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在很多人眼里,这简直是航母杀手的完美形态。
可就在大家以为我们会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的时候,在一次阅兵式上,一个叫鹰击-18C的新家伙冒了出来。所有人都看傻了,因为它身上最关键、最刺激、最引以为傲的那个末端三倍音速突防,居然被整个砍掉了。
一刀切,干干净净。新的鹰击-18C,成了一个从头到尾都慢悠悠的亚音速导弹。
这下子,好多人都想不通了,这不是自废武功吗?我们好不容易练成的绝世武功,怎么自己给废了?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但你要是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这恰恰是咱们军工最自信,也最可怕的地方。
为什么敢亲手砍掉那个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三马赫神话”?因为时代变了,战场也变了。那套曾经看起来天衣无缝的战术,在今天这个时代,藏着一个几乎致命的缺陷。
为了完成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金蝉脱壳”,导弹在最后关头不能再贴着海面飞了,它必须得先向上爬升一小段,给自己留出姿态调整的时间和空间。这个小小的爬升动作,在以前可能不算什么,但在今天,简直就是黑夜里给自己点上了一支穿云箭。
现在的顶级海军编队,玩的是一种叫“协同交战能力”的东西,简称CEC。说白了,就是把整个舰队里所有的预警机、雷达、军舰全部联网,信息实时共享。你的雷达看到了,就等于我的雷达也看到了。整个舰队就像一个长着无数只眼睛的超级怪物。
鹰击-18那个小小的爬升动作,在这个“天罗地网”面前,无异于一个刺客在动手前先敲锣打鼓地通知所有人:“嘿,我要动手啦!”。你一露头,瞬间就会被几十个雷达站同时锁定,然后四面八方飞来几十枚拦截导弹。你速度再快,也快不过人家算好的弹道。有军事分析家就直说,在这种高度信息化的战场上,任何可预测的弹道,都跟自杀没什么区别。
所以,你看懂了吗?我们不是在开倒车,我们是换了一条更狠的赛道。
砍掉了那个复杂的“两段跳”结构,鹰击-18C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刺客”。首先,它的外形不再是那个有点臃肿的“套娃”,而是变得棱角分明,一看就是为了隐身不计成本的设计。它不再指望最后那一下玩命狂奔,而是要在整个几百公里的航程中,都让你看不见、摸不着。
然后是它的“眼睛”,弹头那个窗口后面,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雷达了,而是一个复合光电探测头,能看红外、能看可见光。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在攻击的最后阶段,是在用“视觉”锁定目标。它不再是蒙着眼睛随便撞,而是能清清楚楚地分辨出哪是航母的舰岛,哪是驱逐舰的指挥中心,然后像个外科医生一样,一刀捅向心脏。
这还没完,最要命的是,它还被接入了整个战场的“物联网”。以前的导弹,发射出去就跟泼出去的水一样,听天由命。但现在的鹰击-18C,它在天上飞的时候,可以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卫星、预警机、甚至其他导弹的实时信息。
这意味着它在半路上可以随时修正航线,甚至临时更换打击目标。比如本来要去打A航母,但指挥部发现B驱逐舰威胁更大,一条指令过去,它就能立刻调头扑向B。这种“带脑子”的刺客,比那种只会傻跑的莽夫,威胁要大上百倍。
那砍掉变速结构省下来的重量和空间,拿去干嘛了?这道选择题太简单了。要么,全灌上燃料,让它的射程远到超出你的想象,从一个你认为绝对安全的距离发起攻击。要么,塞一个更大的战斗部,以前可能要两三发才能干沉一艘万吨大驱,现在可能一发就让它彻底瘫痪。
更关键的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那就是成本。结构更简单的亚音速隐身导弹,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远比那个复杂的双速制导弹要低。
成本低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可以造得更多。
以前我们玩的是“一换一”的笨重游戏,指望用一枚昂贵的导弹去拼掉对方一艘更昂贵的军舰。现在思路完全变了。有智库推演过,未来海战的关键,就是“饱和攻击”。当你的防御系统面对的不是三五枚导弹,而是从四面八方、不同高度同时扑过来的三十枚、五十枚,甚至上百枚廉价又智能的“慢刀子”时,再先进的“宙斯盾”系统,也会有被活活耗死的那一刻。
这才是真正的杀招,是用体系的力量,去碾压单个武器的性能优势。
所以,别再可惜那个三倍音速了,那已经是上个时代的荣光。我们亲手砍掉过去,恰恰是为了拥抱一个更可怕的未来。
这哪是自废武功,这分明是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