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aiyang
具身智能观察室
公众号:EmbodiedAI_2025
9月5日,上交所IPO披露平台显示,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对外披露了首轮审核问询函回复,并更新了IPO招股说明书。
在首轮审核问询函中,有关摩尔线程的产品与市场竞争、核心技术、尚未盈利、客户集中与经销模式、实际控制人等14个问题受到了上交所的询问。
据悉,摩尔线程科创板IPO于今年6月30日获得受理,7月17日进入问询阶段。
此次IPO上市,公司拟募集资金约80亿元,主要用于摩尔线程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摩尔线程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摩尔线程新一代自主可控AI SoC芯片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图片来自上海证监会官方网站
当“算力主权”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GPU不再只是计算单元,而是与操作系统、云、大模型并列的数字基础设施。
2025年6月,摩尔线程递交科创板招股说明书时,首次把“全功能GPU”这一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与风险图谱系统性地摆在资本市场面前。
本文基于招股材料及产业链调研,尝试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国产全功能GPU到底做到了哪一步?
在商业闭环尚未完全跑通前,摩尔线程的高估值逻辑是什么?
行业拐点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一、技术坐标:从“能跑”到“好用”的三级跳
架构层——MUSA的兼容式创新
摩尔线程将自研指令集、驱动、编译器与数学库打包为MUSA统一系统架构,通过兼容CUDA语法+ MUSIFY自动移植工具,使90%以上CUDA语法单元无需手工改写。官方已发布torch_musa、vLLM-MUSA、DeepSpeed-MUSA等后端插件,PyTorch、DeepSpeed、Megatron-LM、vLLM、Paddle等主流框架业务代码无需改动即可在摩尔线程GPU上跑通,在国产加速卡中尚属首次。
2. 芯片层——四代产品迭代的“性能台阶”
注:“7 nm+”为招股书对平湖制程的原文写法,未进一步披露EUV层数。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摩尔线程已开始量产第四代“平湖”GPU。此外,公司将 Chiplet + 2.5D 封装列为下一代技术储备,并已完成国产硅中介层验证,但尚未公布具体产品代号、性能目标或量产时间表。
3. 系统层——KUAE2万卡集群的“工程化大考”
摩尔线程KUAE2智算集群已实现10240卡规模部署,采用FC8全互联拓扑,单机8卡All‑Reduce通信延迟7.8µs,节点内通信带宽利用率接近85%,跨节点All-Reduce带宽可达194GB/s。
通过硅光+液冷方案将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数据中心总能耗/IT设备能耗,其值大于1,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好)压至1.08,有效训练时间占比>99%。
在国产GPU中首次完成万卡级可靠性验证,这也为承接国家级智算中心订单提供了工程化基础。
二、商业逻辑:高研发投入下的“场景换市场”
收入结构:AI智算占八成,图形加速提供现金流
2024年摩尔线程营收4.38亿元,2025H1已达7.02亿元,其中AI智算集群及板卡贡献94.8%,图形渲染与桌面级产品合计约4.7%,其余为智能SoC等新业务。
大单模式导致客户集中度高,其中Top5客户收入占比98.3%,但也验证了国产GPU在严肃场景下的可用性。
2. 毛利与费用:毛利率转正,研发费用保持高位
2025H1公司综合毛利率18.7%,首次为正,这主要得益于高毛利的集群系统占比提升;同期研发费用5.57亿元,占营收79%,2022-2024三年累计投入38亿元,远高于寒武纪、海光等同行。
高研发投入是GPU赛道“门票”,但也导致该公司亏损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未弥补亏损14.8亿元。
3. 订单能见度:政府与运营商智算中心进入“交付高峰”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国内公开招标的智算中心项目已超458个,2025-2026年仍处于交付高峰。摩尔线程凭KUAE2万卡级交付记录,已在北京、深圳、银川三地锁定合计3.2万卡订单(含框架意向)。按近期集群均价的行业测算,对应收入约32-35亿元,构成2025-2027年相对确定的收入锚。
三、竞争格局:三股力量赛跑,2026年见分晓
综合机构调研与招标数据来看,2024-2026年国内已披露智算中心项目对应GPU规划总量超过200万片,政策端普遍要求国产卡占比≥30%,为国产GPU留出≥60万片的确定性市场。按照行业推算,若2026年中国AI加速卡总需求100万片,按30%国产红线即30万片;以近期集群均价20-25万元/卡(含服务器、网络、软件)计,对应600-750 亿元市场池。
四、风险图谱:技术、供应链与资本的三重夹击
技术风险:截至2025年,国产GPU单卡FP32性能仍落后Hopper一代;大模型训练对显存(≥80 GB)与带宽(>2 TB/s)需求快速提升,而国产HBM3E预计2027年才能量产,高端封测产能亦受限。
供应链风险:7nm及以下先进制程、EDA工具、高速SerDes IP仍依赖外部授权;实体清单限制可能导致流片与IP升级受阻。
资本风险:在高性能GPU研发领域,流片费用通常较高。摩尔线程每代产品的研发费用预计在20-30亿元人民币之间,这与行业内的先进工艺节点研发成本相符。公司尚未盈利,若二级市场估值回调,可能被迫压缩研发节奏,影响产品迭代。
五、拐点信号:跟踪四条先行指标
注:①均为行业调研或路演中性预测,非官方承诺;②若官方发布新阈值,以披露值为准。
按照券商及行业调研给出的中性推测,当上述表格中的四项指标同时跨过阈值时,国产GPU将真正进入“规模化替代”阶段,届时市场将从主题投资转向业绩驱动。
结语:投资视角与产业视角的“时间差”
资本市场习惯用“PS+订单”给GPU公司定价,PS即Price-to-sales市销率,市销率越低,说明该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越大;产业资本更看重“性能+生态+供应链”能否通过大模型客户的POC测试。
摩尔线程当前估值(Pre-IPO 246亿元)隐含2026年市销率约5倍,低于英伟达同期预期12倍,但高于海光、寒武纪同期平均4倍,恰好处于“国产溢价+业绩兑现”前的过渡带。
短期看,公司能否在2025年完成50万卡级交付、把研发费用率降到50%以下,是估值能否站稳的关键。中长期看,2026-2028年国产GPU渗透率若真能从5%提至30%,摩尔线程凭借全功能路线和先发交付经验,有望拿到25%以上份额,对应年收入300亿元、稳态利润60亿元也并非天方夜谭。
国产GPU的“摩尔线程样本”告诉我们:技术追赶没有捷径,但可以用系统级工程能力+场景级商业闭环,把“五年差距”压缩到“两年可替代”。
这场算力自主化的终局,或许比市场想象的更早到来。
END
往期回顾:
特斯拉Optimus明年量产10万台欲称霸全球?国产军团如何绝地反击?
优必选中期业绩“增收减亏”,与Infini Capital达成10亿美金合作,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景几何?
英伟达2026财年Q2财报深度分析:AI赛道的高增长与潜在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