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退休,工龄35年的企业退休人员,就因为延迟退休2个月,养老金真能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多领200元吗?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2025年延迟退休政策正式实施了,这可是社会焦点话题。 政策采取“渐进式”延迟,不同群体退休年龄调整节奏不一样。 男性职工原60周岁退休,每4个月延迟1个月,慢慢延迟到63周岁;女干部或女职工原55周岁退休,同样每4个月延迟1个月,逐步延迟到58周岁;女职工原50周岁退休,每2个月延迟1个月,最终延迟到55周岁。 而且职工还能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提前或延迟退休。
咱就来说说9月退休,工龄35年的企业退休人员这事儿。 有人觉得延迟退休2个月,养老金怎么着也能多领个200元吧,毕竟多工作了2个月呢。 但实际真是这样吗? 咱们来好好算笔账。
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退休人员当地养老金计发基数×(1 + 本人的缴费指数)÷ 2 × 缴费年限× 1% ,再加上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这里面的当地养老金计发基数,指的是当地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每年各地区都会公布,不同地方差异还不小。 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是参保人员历年缴费工资与相应年份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之比的平均值,取值范围在0.6至3之间。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里的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不同而不同,像60岁退休对应的计发月数是139个月,55岁退休对应的是170个月,50岁退休对应的是195个月。
咱们来假设一个情况算一算。 假设这位退休人员养老缴费基数为0.,当地养老金计发基数为7500元,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为8万。 那他没延迟退休时,养老金能算出来:7500×(1 + 0.6)÷ 2× 35× 1% + 80000÷ ,约等于2675.54元。 要是养老缴费基数为1.0呢,养老金就是7500×(1 + 1)÷ 2× 35× 1% + 80000÷ ,约等于3200.54元。
要是这位人员延迟退休两个月,也就是60岁零两个月退休,情况就有变化了。 这时候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变为139 - 2× 0.4 = 138.2个月,缴费年限也增长为35.2年。 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如果缴费基数为0.,延迟退休后的养老金是7500×(1 + 0.6)÷ 2× 35.2× 1% + 80000÷ 138.,约等于2690.87元;缴费基数为1.0时,养老金是7500×(1 + 1)÷ 2× 35.2× 1% + 80000÷ 138.,约等于3218.87元。
这么一对比就能清楚看到,缴费基数为0.6时,延迟退休后比延迟退休前多了2690.87 - 2675.54 = 15.33元;缴费基数为1时,相差3218.87 - 3200.54 = 18.33元。 这和200元相比,差得可太远了,连零头都赶不上。
那为啥延迟2个月,养老金增加的金额离200元差这么多呢? 一方面,缴费年限虽然增加了2个月,也就是0.2年,但相对于35年的总工龄来说,占比太小了,对基础养老金的影响也就很微弱。 另一方面,个人账户虽然因为计发月数缩短,每月领取金额会有一点提升,可个人账户余额是固定的8万元,增加的幅度有限。
不过呢,虽然延迟2个月养老金多领的金额不多,但也不是说延迟退休就完全没好处。 养老金每年的调整通常会和工龄有关,多缴纳几个月养老金,工龄就多几个月,说不定在后续养老金调整的时候能有点优势。 所以啊,退休人员们可以多关注自己所在地区的社保官网,及时了解政策信息,这样心里也能更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