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到了2025年,香港的财政格局正悄然出现一场大变样。前三个季度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了108亿港元,虽然比去年一整年接近70亿港元的收入有了明显提升,但这一亮眼的数字,却被另一块收入的强势崛起所掩盖。
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显示(4月至9月),香港的股票印花税收入猛增到440亿港元,比去年同期整整多出了143%,快赶得上去年全年股票印花税收入的八成五了。
物业相关印花税加上,去年上半年的整体印花税收入一共达到536.04亿港元,股票印花税的火热表现不仅改变了香港财政的收入结构,还在财政赤字高企的情况下,引出了关于未来财政策略、市场竞争力和政策调节的不少热议。
香港的财政收入一直是靠“两个支柱”撑着:利得税和薪俸税,这两块基础稳定,常年稳居收入榜前两名。但第三、第四的收入来源一变化,就折射出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动或者变迁的迹象。
过去,土地收入曾经是香港财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2022到2023年度,这部分在政府收入中的比例达到了11.2%,总金额高达699亿港元。
接下来两年,这一比例慢慢走低,分别降到3.6%和2.4%,对应的收入金额也缩减到196亿和135亿港元。即使到了2025到2026年度,预计比例会补回来一点,达3.2%,收入约210亿港元,但要想回到过去的高峰,还得继续努力。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经济体,香港的经济表现很容易受到全球环境变化和本地市场调整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起伏也直接影响到土地拍卖和契约收入的变化。
虽然今年推出了一系列新土地政策,前三个季度的土地收入已突破百亿,比去年整年还多,但是和历史高峰相比仍有差距,而且在整体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也明显下降了。
和土地收入的低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股票印花税却呈现出了爆炸式的上涨。
这种涨势可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香港股市一直保持火热、景气盛况的直观反映。
到了2025年9月,港交所每天的平均成交额已经达到了2564亿港元,比起2024年同期的1133亿港元,猛增了1.26倍。
大量交易背后,港股市场的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破发率降到过去九年新的低点,低于24%;消费和新经济板块的股价表现相当不错;而南下资金上半年净流入超过7300亿港元,刷新了同期的历史最高纪录。
市场的火热还带动了IPO市场的繁荣喔,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说,现在有超过200家企业在排队准备去港交所上市;而金融服务界议员李惟宏则提到,大概有300家企业在排队呢。
源源不断的新股发行,加上二级市场交易的活跃,为股票印花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到2024到2025年这段时间,股票印花税已经变成除了利得税和薪俸税之外,收入排名第三的重要项目,占到总经营收入的10.4%。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一块儿的快速增长,更是让它在财政收入里的分量越攀越重。
到2025到2026年度初头,特区政府估算预算会出现670亿港元的赤字,加上期末的财政储备总额大概是5803亿港元。
不过最新的数据显示,前五个月就已经产生了676亿港元的亏损,整体支出达到了3110亿港元,而收入只有2086亿港元,收支要平衡的难度变得更加明显。
虽然特区政府说了,像薪俸税和利得税这些主要税收,大多都是在财政年度后才缴,但短时间里的资金缺口,还是得靠其他收入进来弥补。
在这样的情况下,股票印花税意外上涨显得格外关键,起到了重要的财政救助作用。根据李惟宏的预测,由于排队上市公司不断推新,以及市场的持续热络,2025到2026年间,股票印花税收入可能会同比增长10%到20%。
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保持下去,加上全年675.85亿港元的印花税预算基础,实际收入很可能会大大超出预期,成为减轻财政赤字压力的重要支撑。
除了股票印花税以外,物业租约、买卖和转让相关的印花税也一直稳定地带来了收入。不过,在楼市调控“减辣”政策的影响下,股票印花税已经变成了印花税总收入的主要来源,占了绝对优势。
这样的布局调整,让港股市场的火热程度和财政收入之间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香港财政对资本市场的反应变得更加敏感啦。
不过,把过去的资料横向比照一下,现在的印花税收入还可以再往上挪挪。
2020到2021、2021到2022这两年里,香港的印花税收入分别是890亿和997亿港元。虽然现在的涨势挺猛,不过跟以往的最高点比起来,还是差了几百亿港元。
这就说明啦,就算股票印花税还在不断增加,香港的财政也得想办法多找点稳妥的收入来源,不能老靠一个市场的周期性红利来养家。
虽说土地拍卖的钱大幅缩减,但是香港“寸土寸金”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土地这块硬核资产,依然有不少潜力可以开发挖掘。
除了常见的土地拍卖和招标之外,调整土地契约、换地、私人协约批准土地以及短期豁免书的相关费用,这些细节收入共同打造了一套多样化的土地收入来源。
这几年,短期豁免书的收费不断上涨,过去三年分别收了2亿港元、6亿港元和9亿港元。今年初重新收费后,酒店房租税前六个月的收入也已经达到3.6亿港元,这些细分领域的收入累积,很可能会成为土地收入的重要补充。
按照目前的规定,在香港进行股票转让时,买卖双方各自需要缴纳0.1%的印花税,整体的税负合计就变成了0.2%。
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2024年的数据,那个税率已经超出了新加坡和英国,位居全球最高。在2023年和2024年港股流动性较差的时候,不少机构都在呼吁降低股票印花税,比如李惟宏就曾提出建议,把税率降低到单边0.05%,这样能增强港股的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高频交易的发展。
到了2025年,随着股票印花税收入变成财政增加的重要来源,这类减少税率的呼声明显减少。专家指出,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投资者更关心股票涨幅带来的利润,印花税的影响就没有那么显著;反之,行情不佳时,即使把税率调低,也难以真正激发大家的入市热情。
这一情况让税率调整的迫切感暂时减轻了不少,而实际的财政收入需要也让特区政府在税率方面变得更加仔细谨慎。
这些年,新加坡等金融重镇不断改进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像降低交易费用啥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资金的青睐,抢占市场先机。
要是香港一直保持全球最高的股票印花税,可能在吸引高频交易和国际资金方面吃亏不少,特别是市场热度一退,税负太重的缺点就会更明显。
考虑到财政可持续的角度,短期内土地收入难以回到以前的水平,若大幅度降低股票印花税,收入可能会大打折扣,财政赤字压力就会变得更沉重。这种一头两难的局面,让税率的调整变成了一场关系到短期财政需求和长远市场竞争力的策略博弈。
有人觉得,香港可以保持现有的税率,通过提升市场的流动性、改善上市环境等措施,让它更具吸引力;也有人认为,适当调低税率,扩大市场规模,用“薄利多销”的办法,实现收入增长和竞争优势双赢。
到2025年,香港的股票印花税收入超过土地收入,这成为香港财政的一大亮点,也反映出香港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一转变不仅为缓解现有财政赤字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同时也揭示了财政收入结构存在的潜在风险,更引发了对市场竞争力与财政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资本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香港得靠更长远的眼光来平衡眼前的财政需求和长远的发展目标。通过多渠道增加收入、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制度创新这些办法,打造更有弹性的财政体系,为金融中心的持续繁荣和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