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据资料改编,情节虚构,人物、地点、事件皆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配图仅辅助叙事,旨在弘扬正义、杜绝犯罪。来源:《南史·陶弘景传》《梁书》《茅山志》等史籍记载
来自百度:陶弘景辞官隐居四十年,皇帝有事必问山中宰相,他究竟掌握何种通天智慧
南朝齐梁年间,茅山深处住着一位隐士,此人便是陶弘景。
他本是朝廷命官,担任诸王侍读,前途一片光明。
可就在众人艳羡之时,他却毅然辞官,遁入山林。
这一去,就是四十年。
更令人称奇的是,虽身在山中,他却被梁武帝尊为"山中宰相"。
每逢国家大事,朝廷军政要务,梁武帝必定派人进山请教。
陶弘景的回复,往往能一语中的,解决朝廷棘手难题。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凭什么让帝王如此倚重?
永明十年,三十六岁的陶弘景站在诸王侍读的官署前,望着熙熙攘攘的京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疲惫。
这些年来,他每日出入宫廷,教授皇子经史,看似风光无限,可心中却越来越空虚。
那天夜里,他在书房中翻阅《庄子》,读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句时,忽然泪流满面。
他问自己:难道这一辈子就要在这宫墙内度过?
第二天一早,陶弘景写了辞官奏章,递到了齐明帝面前。
皇帝看完大吃一惊:"陶卿,你年富力强,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为何要辞官归隐?"
陶弘景跪在地上,平静地说:"陛下待臣恩重如山,臣心中感激不尽。
只是臣生性愚钝,不适合官场,还望陛下成全。"
齐明帝劝了又劝,见他心意已决,只好叹息着批准了。
陶弘景回头看了一眼这座巍峨的宫殿,心中反而轻松了。
他去了句容的茅山,在那里搭了一座简陋的茅屋。
白天采药炼丹,研习道家典籍;晚上观星望月,吐纳炼气。
山中岁月清苦,可他却觉得从未有过的充实。
转眼到了梁朝。
梁武帝萧衍登基后,听闻陶弘景的名声,心中十分仰慕。
他派人带着厚礼,上山邀请陶弘景出山为官。
使者到了茅山,看到陶弘景正在丹房中炼药。
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也白了大半,可那双眼睛却清澈如水。
"陶先生,"使者恭敬地说,"陛下仰慕先生才学,特命臣来请先生出山,愿封先生为谏议大夫。"
陶弘景笑着摇头:"多谢陛下好意,只是我已经习惯了山中生活,实在不愿再入朝为官。"
使者还想再劝,陶弘景却拿出纸笔,画了两头牛。
一头牛套着金笼头,被人牵着鼻子,在田里辛苦耕作;另一头牛自由自在地在水边吃草,无拘无束。
"你回去告诉陛下,"陶弘景指着画说,"我宁愿做那头自由的牛。"
使者回京禀报,梁武帝看了画,沉默良久,忽然笑了:"陶先生真是高人。
他不愿做那头被束缚的牛,朕明白了。"
从此,梁武帝不再勉强陶弘景出山,却常常派人进山请教国事。
起初只是咨询一些医药养生的问题,后来却发展到军国大事都要征询他的意见。
有一次,朝廷要讨伐北魏,群臣议论纷纷。
梁武帝拿不定主意,便派人去问陶弘景。
陶弘景在山中沉思了三天,写了一封长信。
信中不但分析了南北双方的军事实力,还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详细阐述了用兵的利弊。
他劝梁武帝暂缓出兵,先修内政,养精蓄锐。
梁武帝看完信,拍案叫绝:"山中宰相,名不虚传!"他采纳了陶弘景的建议,暂时放弃了北伐计划。
事后证明,陶弘景的判断完全正确。
还有一次,朝中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有大臣主张严刑峻法,重典治国;也有人主张宽政爱民,休养生息。
双方争执不下,梁武帝又想起了山中的陶弘景。
使者带着问题上山,陶弘景听完,缓缓说道:"治国如同养生,过刚则折,过柔则弱。
当刚柔并济,阴阳调和。
你回去告诉陛下,法度要严明,可执行时要有人情味。"
梁武帝听了这番话,深受启发。
他开始调整政策,既维护法度的威严,又注重体恤民情。
朝政逐渐走上了正轨。
时光荏苒,陶弘景在山中一住就是四十年。
有一年冬天,梁武帝亲自登上茅山,要当面请教陶弘景。
两人在雪中对坐,梁武帝问了一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先生在山中多年,不理朝政,可每次臣遇到难题,您总能给出最好的答案。
臣很想知道,您究竟参悟了什么样的智慧?"陶弘景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沉默良久,说出了一番话。
这番话不但让梁武帝茅塞顿开,更成为后世修道之人奉为圭臬的至理。
那么,陶弘景到底说了什么?
陶弘景起身,走到窗前,指着外面的雪景说:"陛下,您看这漫天飞雪,每一片雪花都不一样,可它们落下来的道理却是相同的。
这就是道。"
梁武帝不解:"这和治国有什么关系?"
"道家讲'道法自然',"陶弘景转过身来,"什么叫自然?就是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
您看这山中万物,草木有草木的生长规律,飞禽走兽有它们的生存法则。
它们不需要谁来管,自己就活得好好的。
治国也是一样的道理。"
他走回座位,继续说:"我在山中这些年,每天观察日升月落,四季更替。
我发现,天地运行有它的规律,人世间的事情也一样。
您想知道我为什么能给您好的建议?不是我有什么神通,而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梁武帝皱眉,"可是国家这么大,不管怎么行?"
陶弘景笑了:"陛下误解了。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
就像水一样,它从来不会硬碰硬地去撞山,而是绕过去,可最后山都被它磨平了。
这就是无为的力量。"
他接着说:"上次您问我该不该北伐,我为什么劝您不要去?那时候南方刚经历战乱,百姓还没恢复元气,军队也需要休整。
这时候去打仗,就是妄为。
可您要是等几年,让百姓休养生息,再去打,胜算就大多了。"
梁武帝恍然大悟:"先生的意思是,做事要顺应时机?"
"对,"陶弘景点头,"道家讲'知其白,守其黑'。
虽然知道白天很光明,可也要懂得欣赏黑夜的价值。
治国也是这个道理。
有时候看起来什么都不做,其实是在等待时机。
等时机成熟了,再出手,往往事半功倍。"
他站起身来:"我在山中这么多年,看起来什么都没干,可我每天都在观察,在思考。
我观察天象,能预测天气;我研究医药,能治病救人;我读经典,能明白人心。
这些东西,都不是在朝堂上能学到的。"
"陛下,您知道我为什么要离开朝廷吗?不是我不愿意为国效力,而是我发现,在朝廷里,每天都被各种琐事缠身,根本没时间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东西。
就像那头被套上金笼头的牛,虽然看起来很威风,可它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我来到山中,放下了所有的束缚。
没有了名利的诱惑,没有了权力的争斗,我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去观察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他取下一本《道德经》:"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什么意思?就是说治理国家就像煮小鱼一样,不能翻来覆去地折腾。
您越是折腾,百姓越是不得安宁。
可您要是能守住道,顺应规律,国家自然就治理好了。"
梁武帝沉思良久,忽然问道:"那先生觉得,一个好的君主应该怎么做?"
陶弘景微笑着说:"一个好的君主,就像天上的太阳。
太阳每天都在那里,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可它从来不会说'你们要感谢我'。
它只是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君主也应该这样,制定好法度,选好官员,然后让他们去做事。
您只需要在大方向上把握,不需要事事躬亲。"
"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真谛。
您越是想控制一切,就越控制不了。
可您要是能放手让大臣们去做,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和空间,他们反而会做得更好。
就像这山中的草木,我从来不去管它们,可它们长得比皇宫里精心照料的花草还要茂盛。"
梁武帝站起身来,深深地向陶弘景鞠了一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朕明白了。"
那天以后,梁武帝治国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不再事事亲力亲为,而是给大臣们更多的自主权。
梁朝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难得的繁荣景象。
陶弘景一直在茅山住到八十五岁高龄。
他临终前,弟子们问他有什么遗言。
他只说了一句话:"修道在心,不在形。"
这句话后来成为茅山道家的传世名言。
修道不在于你住在哪里,也不在于你穿什么衣服,而在于你的心是不是清净,是不是能够顺应自然之道。
陶弘景的一生,是对"道法自然"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