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电解液龙头5天股价翻倍,行业景气度提升,新能源产业链价值凸显

发布日期:2025-11-24 17:35 点击次数:113

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怎么看那个几天翻倍的“电解液龙头”。

说实话,这种问题挺难回答的。

我既不能给你推荐,也不能预测它明天是涨是跌。

但我们可以借这个由头,聊聊周期股投资里一个特别反人性的现象:为什么最猛烈的上涨,往往发生在基本面最烂、公司还在亏钱的时候?

这事儿不新鲜。

我写完这个开头,顺手翻了翻历史。

远的不说,就说2020年初的猪肉股,当时猪瘟余波未平,很多养殖企业前一年的财报还是一塌糊涂,亏得底裤都不剩。

但股价已经开始发射,理由很简单:猪价见底回升了。

再往前捣鼓,2016年的煤炭钢铁,也是在全行业去产能、一片哀嚎、企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开启了一波轰轰烈烈的“供给侧改革”行情。

你看,历史总在重复,但每次都换个马甲。这次轮到了新能源里的某个细分材料。

我们不妨来做个简单的“财务推演”。

假设有一家公司,叫“小破厂”,它90%的收入都来自卖一种叫“神奇粉末”的东西。

在行业景气周期高点,“神奇粉末”能卖到50万一吨,小破厂一年卖1万吨,收入50亿,利润10个亿,风光无限。

这时候,市场给它很高的估值,股价冲到100块。

然后,周期下行,全行业产能过剩,“神奇粉末”价格一路暴跌到5万一吨。

小破厂的收入缩水到5个亿,扣掉折旧、人工、管理费用这些固定开支,开始持续亏损。

股价也跟着坐电梯,从100块跌到20块,人人喊打,成了“垃圾股”。

这时候你去看它的财报,连续几个季度亏损,资产负债表也越来越难看。

突然有一天,由于前几年没人愿意投资扩产,加上一些边际上的需求回暖,供给端出了点小问题,“神奇粉末”的价格从5万一吨,一个月内涨到了7万一吨。

这时候,真正有意思的计算开始了。

对于还在100块高位站岗的投资者来说,价格从50万跌到7万,仍然是血亏,基本面依旧烂得不行。

但对于在20块底部潜伏的人而言,这是一道完全不同的算术题。

价格从5万涨到7万,涨幅40%。

对于小破厂来说,意味着什么?

假设它的生产成本是4.5万一吨,那么它的单吨毛利就从0.5万(5-4.5)暴增到了2.5万(7-4.5),毛利翻了4倍!

虽然公司可能还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挣扎,甚至还在亏钱,但它的盈利“弹性”或者说“边际改善”的预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级市场炒作的,从来不是“绝对值”,而是“变化率”,是“预期差”。

当一家公司从“亏损1个亿”变成“亏损1千万”时,在股价上的体现,可能比一家公司从“盈利10个亿”变成“盈利11个亿”要剧烈得多。

前者是“从0到1”的质变预期,后者只是“从10到11”的量变。

所以,你看,几天翻倍的剧本就这么写出来了:一个极度依赖单一产品的公司 + 该产品价格在历史低位徘徊已久 + 价格突然出现拐点式上涨。

这三个要素叠加,就构成了周期股投资中最典型的“戴维斯双击”的序曲。

资金赌的不是它现在赚了多少钱,而是赌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后,它未来能赚多少钱。

这时候,杠杆资金往往会嗅着血腥味赶来。

融资盘的涌入,本质上是给这场火焰添了一桶油。

因为用杠杆的资金,追求的就不是价投,而是短期的赔率和波动率。

他们是来“抬轿”的,也是随时准备“砸盘”的。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股价的波动。

当然,我们还得算另一笔账,一笔关于“人”的账。

股价涨起来了,谁最高兴?

除了追进去的散户,还有一类人——那些被套了很久的股东和即将解禁的原始股东。

用大白话说,解套盘和减持盘的压力来了。

我见过太多类似的剧本。

一家公司股价低迷时,减持公告都懒得发。

一旦股价因为某个题材短期暴涨,各种减持计划就“虽迟但到”。

这事儿没什么道义有亏的,换你在低位拿了几年,或者作为原始投资人熬了多年终于上市解禁,看到一个不错的价格,落袋为安是第一反应。

人之常情。

对于小股东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冲进去给别人“抬轿”,很可能是在为别人的财务自由添砖加瓦。

这笔“情绪账”和“机会成本账”得算清楚。

你为了博取短期可能继续上涨的“金钱收益”,承担了高位站岗的“情绪损失”,以及给解禁股东送钱的“相对损失”。

这笔买卖的值博率,自己得掂量清楚。

说到底,这种由单一产品涨价驱动的行情,其本质是“结构性”的,而非“系统性”的。

就像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可能只有上游某个犄角旮旯的材料在狂欢,而中游的电池厂还在为利润被挤压而头疼,下游的整车厂还在“卷”价格。

大家过的日子,悲欢并不相通。

这种“结构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演变成一场全面的牛市。

它更像是在一片干涸的河床上,突然冒出了一股泉眼,大家都跑去围观、去喝水,但没人知道这股泉水能涌多久。

一旦上游供给再度宽松,或者需求被证伪,泉眼可能就又干了。

所以,面对这种“馅饼砸脸”式的行情,我的态度一向是比较明确的:

1. 如果你不在牌桌上,最好的策略就是当个观众。

别因为FOMO(害怕错过)情绪上头,匆忙跑进去接最后一棒。

大部分人没有那个运气和技术,能精准地在泡沫破裂前逃顶。

2. 如果你已经在牌桌上,并且成本很低,那恭喜你。

但也要想好后面的剧本:是见好就收,还是格局一下,赌它走向更大的辉煌?

这取决于你的风险偏好和对行业周期的理解深度。

但至少,把本金先撤出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总归是没错的。

3. 不要把这种短期爆炒的逻辑,当作可以复制的“投资圣经”。

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背后是供给、需求、库存、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共振,充满了偶然性。

把它当成一次“幸运投机”可以,但如果把它当成信仰,下一次就可能在类似的故事里把这次赚的钱连本带利还回去。

投资这条路,终究是场关于认知和心态的修行。

赚自己看得懂的钱,放弃那些超出自己能力圈的热闹,可能才是走得更远的关键。

共勉共戒。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