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第74军岂能随便叫“虎贲”?混淆特指荣誉是对抗战英雄的最大误解与亵渎

发布日期:2025-08-12 18:25 点击次数:65

近年来,回顾抗战历史的文章和视频层出不穷,不少自媒体作品中,总喜欢将第74军称为“虎贲军”。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威武,实则暴露出对历史细节的业余和不敬。余程万将军若在世,恐怕会第一个表示不满,因为“虎贲”是我们第57师的专属荣誉,并非整个第74军的代称。

我们讨论这支抗日铁军的历史时,有必要厘清其番号、代号、称号和别号。否则,不仅缺乏军事历史的专业性,更是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的某种不敬,长此以往,便会以讹传讹。

番号和代号:军旅身份的演变

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7月前,国民革命军的军级番号最多只授予到第67军,且多有缺编。军级番号数量受到严格限制,高级编制多以“路军”存在。

直到1937年8月30日,淞沪会战的硝烟中,第51师与第58师在火线上匆忙合编,第74军因此诞生。黄埔一期的俞济时直接晋升军长,王耀武则担任师长。

部队番号由军事委员会统一编排与授予,它是一支部队的“合法身份”,独一无二。没有正规番号,部队就得不到承认和补给。番号可以撤销并转授,例如“第八路军”的番号就曾被撤销后转授陕北红军。

抗战初期,各部队番号基本公开,为防日军掌握我军动向,南京保卫战后,军委会开始为高级编制单位设定“代号”。武汉会战期间,第74军所属的第51师代号“克成”,第58师代号“长泰”,而当时隶属第2军的第57师代号“天全”。

这些早期代号并无特别含义,仅为保密需要。1938年底武汉会战结束后,第74军被调整为“甲种军”,下辖三师。原属于直鲁联军底子,但曾是“整理师”精锐的第57师被调入。

1939年春夏之交,第74军正式下辖第51师、第57师和第58师。俞济时调离后,王耀武接任军长。新的编制下,部队启用新代号:第51师“文昌”,第57师“徐闻”,第58师“榆林”,它们均是海南省的县名,体现了代号的规范化。

“虎贲”之名,独属一部的荣光

1941年春,第74军在赣北战场参加“上高会战”,这是该军的成名之战。王耀武指挥第57师(余程万)和第58师(代师长张灵甫)正面防御,硬抗日军精锐师团,阵地岿然不动,第57师尤其表现坚决。

第51师(李天霞)则在外线牵制日军,使中路日军孤立。罗卓英总指挥的“后退决战”战法得以实施,各路部队包抄,最终大破日寇,取得“上高大捷”。罗卓英称赞第74军是抗战“铁军”。

上高大捷后,第74军全军获一面蓝底白色飞虎旗,故称“上高飞虎”。第51师和第57师分别获第1号和第2号“陆海空军武功状”。军委会特别命名第57师为“虎贲”。

“虎贲”不仅是荣誉称号,也成为第57师新的部队代号。第57师官兵在原有胸标之外统一佩戴“虎贲”臂章。因此,“虎贲”仅是陆军第57师的专属代号,并非整个第74军的荣誉。

“虎贲”在古语中意为精锐甲士和禁卫军。由于第57师公开佩戴“虎贲”臂章,其代号的保密性丧失,转而成为一种光荣的象征。王耀武也为军部更改代号为“辉煌”。

为统一风格,1942年春,王耀武报请更改了第51师和第58师的代号。第51师因善攻被称为“前矛”,第58师因作风硬朗被称为“激扬”,第57师则保持“虎贲”代号不变。这再次说明,部队代号并非一成不变。

一年后,余程万率领第57师在1943年深秋的常德会战中迎来最惨烈考验。全师8529名官兵,在3万余日军围攻下,苦撑了14天(也有说16天)。最终,幸存者不足400人,基本等同重建。

为纪念这场残酷的守城战,第57师重建后,再次申请将部队代号更换为“常德”。常德保卫战的巨大伤亡也让第57师元气大伤,战斗力在后续战役中已落后于第51师和第58师。“虎贲”这个称谓,此后便鲜有提及。

别号繁多,区分正名与俗称

除了正规番号和代号,一些强悍的部队还有各种“别号”。例如,在长沙和衡阳保卫战中表现出色的第10军,代号是“泰山”,因此常被称为“泰山军”。

第74军由于下辖的三个师番号均以“5”开头(51、57、58),因此又被别称为“三五部队”。日军也给第74军取了代号或别号。1941年上高会战后,日寇第11军司令官被解职,日军对第74军格外重视。

日寇第11军司令部将第74军冠以“虎”部队的别号,认为其是“重庆军之最精锐部队”。日军的命名习惯通常是单字代号,如第3师团代号“幸”,称“幸兵团”。这种汉字代号方式被称为“通称号”,出于保密目的。

在中国军队口中,第74军便多以“虎之师”或“虎部队”作为别号。加上上高会战后获得“飞虎旗”,更强化了这种说法。“抗日铁军”的称谓也属于第74军的非正式称谓。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奉命自芷江空运南京担负受降和警备任务的,实为廖耀湘的新编第六军。为了守备南京地区,陆军总司令部下令将第74军第57师配属给新六军执行任务。

直到1946年初,新六军奉调前往东北战场,第74军才全部调入南京担任卫戍任务。第74军驻防南京孝陵卫期间,新任军长张灵甫兼南京警备司令,遂有“御林军”之别号。然而这个别号并不完全准确,74军并非总部警卫部队,其在南京驻防时间也有限。

1946年5月,第74军改制为“整编第74师”,实际官兵31000余人,张灵甫改任中将整编师长。至当年7月,整编第74师便调往苏北战场,在南京驻扎时间前后不过半年多。

1947年5月,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华野全歼,张灵甫殒命于此。原三个师缩编而来的整51旅、整57旅和整58旅随之灰飞烟灭。虽然之后有所重建,但早已不是昔日那支声名赫赫的部队。

结语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必须强调对军事单位名称的精准使用。第74军无疑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其“抗日铁军”的称号是实至名归。然而,将“虎贲”这一特定荣誉随意扩大到整个军,不仅模糊了历史细节,也削弱了第57师在常德保卫战中那份独有的、血染的荣耀。尊重历史,应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