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宣布,将于8月15日在阿拉斯加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核心议题直指结束已持续数年的俄乌战争,探讨可能的和平协议。
这一消息瞬间牵动国际社会神经——作为这场冲突的关键外部力量,美俄领导人的直接对话能否为僵局带来转机?
对此,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梳理了俄乌战争的五大可能最终走向,而其中仅有一种情境对乌克兰而言称得上“有利”。
1. 普京同意无条件停火:现实概率趋近于零
在所有可能的走向中,“普京同意无条件停火”被视为“极不可能”的选项。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今年5月,美国、欧洲及乌克兰就曾以强化制裁为威胁,向俄方提出“维持现状”的停火提议,却遭到俄罗斯明确拒绝。此后,特朗普政府转而推动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低层级会谈,试图寻求突破,但最终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回溯年初,俄方曾短暂同意对乌克兰能源设施实施30天停火,以缓解人道主义危机,但实际效果微乎其微——停火期间,双方摩擦从未真正停止,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仍在持续。
从俄罗斯的战略逻辑来看,短期内并无停手的动机。克里姆林宫当前的军事行动仍有明确目标:巩固已控制区域、消耗乌克兰有生力量、削弱西方对乌支持的耐心。即便美国威胁对俄罗斯的关键伙伴(如中国、印度)祭出次级制裁,也难以撼动俄方今夏的军事盘算——至少在10月之前,普京大概率会选择继续作战。一方面,俄军在东部战线仍有推进空间,急需在秋冬来临前扩大战果;另一方面,国内舆论对“打赢战争”的期待仍在,普京需要通过军事进展稳定支持率。因此,“无条件停火”更像是西方的理想主义设想,而非现实选项。
2. 务实路线与更多谈判:成果或仅为“择期再议”,前线冻结成大概率
若会谈未能达成突破性共识,更可能的结果是“务实路线与更多谈判”——即双方仅能就“择期再议”达成一致,真正的进展需等到入冬后(约10月)。届时,受气候与后勤限制,军事行动将自然放缓,前线可能在军事与实际层面进入“冻结”状态,而俄方当前的作战成果(如控制的东部城镇)将被暂时“封存”。
这种情境下,若乌克兰东部的波克罗夫斯克、科斯坦丁尼夫卡、库皮扬斯克等关键城镇失守,普京将获得更稳固的战略态势:俄军可利用冬季进行休整、补充兵源与装备,为2026年可能的新一轮攻势做准备;或通过外交手段,将当前的“既得利益”(如控制区域的主权归属)永久化。此外,俄方还可能借乌克兰因战争延期的总统大选做文章——若大选长期无法举行,普京可公开质疑泽连斯基政府的合法性,同时暗中扶持亲俄政治力量,试图通过内部渗透改变乌克兰的政治走向。对乌克兰而言,这种“暂时停火”实则是“被动妥协”,长期来看将陷入更不利的战略困境。
3. 乌克兰撑过未来两年:西方持续支持下的“最佳希望”
在CNN列举的五种走向中,“乌克兰设法撑过未来两年”被视作唯一对乌克兰有利的情境。这一前景的核心支撑,在于美欧持续的军事援助能否让乌克兰将前线让步控制在最小范围,迫使普京在俄军再度受挫时主动寻求谈判。
具体而言,即便波克罗夫斯克等东部据点告急,俄军的推进速度仍可能因后勤压力、装备损耗而再度放缓;同时,西方对俄的制裁效果将逐步显现,叠加俄罗斯国内经济过热的风险,可能进一步削弱其持久战能力。更关键的是,欧洲已拟定在“安全保证框架”下部署“再保证部队”的方案——数万名欧洲北约部队可在基辅等大城市周边提供后勤补给、情报支援等非作战性协助,形成战略威慑,让莫斯科意识到“彻底击败乌克兰”已无可能,最终接受“维持现状”的和平协议。
对乌克兰而言,这一情境的核心是“时间换空间”:只要撑过未来两年,西方的安全承诺逐步落地、自身国防工业得到重建、兵源补充机制趋于稳定,就有望在谈判中掌握更多主动权,为保住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奠定基础。
4. 乌克兰与北约的灾难:失去美国支持后的“主权危机”
若特朗普与普京会面后美俄关系显著改善,而乌克兰被迫“自力更生”,则可能触发“乌克兰与北约的灾难”。即便欧洲国家全力支持乌克兰,缺乏美国的背书与核心军援(如先进防空系统、远程导弹),仍难以扭转战局。
这种情境下,乌军可能在顿巴斯地区及第聂伯罗、札波罗热与基辅之间的平原地带逐步失势——这些区域地势平坦,缺乏天然屏障,易被俄军机械化部队突破。更严峻的是,乌克兰的兵源危机将在更大规模的动员需求下演变为政治灾难:征兵阻力上升、民众反战情绪发酵,可能动摇泽连斯基政府的统治根基。
对欧洲而言,尽管普遍认为“与其未来在欧盟领土上与俄罗斯作战,不如现在在乌克兰战场遏制俄军”,但碍于缺乏明确的“参战授权”,北约内部难以形成一致的军事介入方案。最终,失去外部强援且内部危机加剧的乌克兰,其主权完整恐面临“终结”风险——部分区域可能被俄罗斯直接控制,剩余地区或沦为“中立缓冲区”,国家主体性名存实亡。
5. 对普京的灾难:重演苏联阿富汗式溃败?
另一种极端可能是“对普京的灾难”——俄军陷入类似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俄军持续以高昂的伤亡代价换取有限的战场进展,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度随伤亡增加而下降;西方制裁长期侵蚀俄罗斯的经济基础,使其与中国、印度的贸易合作受限,主权财富基金与财政收入持续萎缩;莫斯科精英阶层对克里姆林宫“拒绝外交妥协、执着军事强硬”的不满情绪升温,认为与北约打“代理人战争”已超出俄罗斯的承受能力。
更关键的是,若特朗普在中期选举后成为“跛脚鸭”总统,美国对俄政策可能重回传统强硬路线,联合欧洲加大对乌援助与对俄施压。届时,俄罗斯国内因经济困难、战争疲劳积累的矛盾可能集中爆发,重演类似普里格津“短暂兵变”的体制性危机,暴露克里姆林宫的统治脆弱性。不过,这种情境的前提是“西方对乌支持强度远超当前”且“俄罗斯内部矛盾彻底激化”,实现概率相对较低。
乌克兰首都基辅马尔哈利夫卡区居民特蒂亚娜·马克西缅科站在俄罗斯火箭炸毁的自家房子前
综合来看,俄乌战争的最终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欧对乌支持的持续性与强度。对乌克兰而言,唯一的有利情境“撑过未来两年”,高度依赖西方军援与安全保证的落地;而若特朗普政府为改善美俄关系牺牲乌克兰利益,该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主权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若即将到来的美俄领导人会面未将乌克兰纳入核心谈判进程,仅靠特朗普与普京的双边协议,恐难催生真正持久且对基辅有利的终战方案。毕竟,和平的前提是“所有相关方的认可”,而被排除在外的乌克兰,显然无法接受一份“别人为自己拟定的命运”。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百度军情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