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问我:“‘师夷长技以制夷’里的‘长’,到底念 cháng 还是 zhǎng?”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今天咱们就从读音争议入手,聊聊这句百年名言背后的历史智慧与现实启示。
一、读音之争: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清代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救国主张。要弄清楚 “长” 的读音,得先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
从字面看,“长技” 指的是 “擅长的技术”。比如魏源明确说过,“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这里的 “长” 是形容词,修饰 “技”,意为 “长处、优势”,所以标准读音是cháng。抖音汉语等权威平台也标注为 “shī yí cháng jì”。
但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如果把 “长技” 理解为 “增长技术”,“长” 就成了动词,读音变为zhǎng。这种解读在纪录片《岳麓书院》中被引用,认为学习西方后需 “形成和增长自己的优势”。不过从历史语境看,魏源的核心是 “学习现成的长处”,而非 “主动创造技术”,所以 zhǎng 的读音更像现代引申。
二、历史现场:魏源为何提出这句口号?
要理解 “长” 的读音,得回到 1842 年的历史现场。当时鸦片战争惨败,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魏源在《海国图志》序言中痛心疾首地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他的逻辑很清晰:
1.承认差距:西方列强的战舰、火器、练兵之法远超清朝,这是客观存在的 “长技”(cháng);
2.学习路径:通过购买、仿制、翻译等方式,把 “夷之长技” 变为 “中国之长技”;
3.终极目标:用学到的技术抵御侵略,实现 “制夷”。
这种务实精神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要知道,清朝士大夫还沉浸在 “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魏源却直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清醒的危机意识,正是 “长技”(cháng)读音的核心支撑。
三、现代启示:从 “师夷” 到 “制夷” 的进化
虽然 “长” 的读音在历史语境中已明确,但这句口号的现代价值远超文字本身。
·科技突围的启示:华为早期通过逆向工程学习西方技术,最终在 5G 领域实现全球领先,这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典型案例。这里的 “长” 既是技术优势(cháng),也是主动突破(zhǎng),体现了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
·文化自信的辩证:魏源强调 “师夷” 不是全盘西化,而是 “去伪,去饰,去畏难”,取其精华。正如今天 “一带一路” 倡议,既学习沿线国家的资源管理经验,又输出中国基建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教育理念的革新:魏源主张 “设立译馆、翻译夷书”,这种开放心态与现代教育倡导的 “批判性学习” 不谋而合。无论是学生吸收知识,还是企业引进技术,都需要在 “师夷” 中保持独立思考。
四、结语:读音之外的真智慧
回到读音问题,我们不妨以更包容的视角看待:
·历史维度:“长” 读 cháng,是对魏源原意的尊重,提醒我们正视差距、务实学习;
·现实维度:“长” 读 zhǎng,是对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鼓励我们在学习中创新超越。
正如魏源所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关键不在于纠结读音,而在于领悟 “师夷” 的勇气与 “制夷” 的决心。这才是这句百年名言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