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横扫欧洲,到底花了多久?
这问题,答案听着跟段子似的。
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就撑了42天。
从波兰的36天,到法国的42天,中间还夹了个丹麦4小时“速通关”。
德军的效率,好像一直在破纪录。
但这条一路向上的曲线,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急转弯。
德国这台战争机器,根本不是什么常胜将军。
它的辉煌,其实是条短暂的抛物线。
在征服法国时冲到顶点,然后一头撞上苏联这堵墙。
最后,被时间活活拖死了。
降维打击旧时代
1939年9月1日,近百万德军冲进波兰。
这不只是一场侵略,更是一场现代战争对旧时代战术的公开处刑。
希特勒急着要检验他的“闪电战”,波兰不幸成了第一个小白鼠。
波兰军队上百万人,装备也不差。
他们甚至还保留着一战时荣光无限的骑兵师。
问题就出在这,他们的脑子还停留在一战。
波兰高层犯了个致命错误,把主力部队像撒胡椒面一样,均匀地洒在1600公里的边境线上。
妄想着处处设防,结果就是处处没防。
这种部署,在德军指挥官古德里安眼里,简直就是个笑话。
兵力一分散,等于没有兵力。
他手下那2800辆坦克,根本没兴趣在边境线上跟你玩阵地战。
而是像一把烧红的刀,直接捅向波兰的心脏——华沙。
波兰军队还在边境线上等着,准备打一场想象中的“堂堂正正”的决战。
结果一回头,惊恐地发现德国人的坦克已经出现在自己屁股后面了。
指挥系统瞬间被切断,通讯失灵。
一支百万大军,没了统一指挥,当场就成了一盘散沙。
9月17日,苏联又从东边补了一刀。
前后夹击之下,波兰只撑了36天,就从地图上消失了。
波兰的覆灭让德国人悟出一个道理:
现代战争,打烂敌人的“大脑”,比占领每一寸土地管用得多。
带着这份自信,德军在1940年把枪口对准了西欧。
这次的对手是法国,欧洲最强陆军,背后还有英国远征军撑腰。
法国人花了十年血本,修了条马奇诺防线,自以为固若金汤。
法军统帅甘末林,完全照着一战的剧本,预判德军会绕过防线,从比利时北上。
于是,他把英法联军的主力,一股脑全调去了比利时。
准备在那儿,复刻一场一战式的决战。
可德国指挥官曼施泰因却想:你们都在比利时等我,那我凭什么要去比利时?
你预判了我的预判
德军主力选了个法国人认为坦克绝对过不去的地方——阿登森林。
那里山高林密,法国人只象征性地放了些二线部队。
5月13日,当古德里安的坦克军团从森林里咆哮而出时,法国人彻底傻眼了。
这支钢铁洪流根本不恋战。
闷头直插英吉利海峡,把集结在比利时的四十万英法联军主力,整个给包了饺子。
法国的“大脑”再次失灵。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法联军丢盔弃甲,狼狈逃回英国。
6月22日,法国投降,总共42天。
比波兰,也就多撑了6天。
法国的悲剧在于,他们把钱和精力都花在造“墙”上,却忘了战争早就变天了。
德军用事实证明,速度,才是现代战争里最要命的武器。
北欧冰火两重天
在碾压法国之前,德军还在北欧刷了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副本”。
完美解释了什么叫“看人下菜碟”。
1940年4月9日,德国同时对丹麦和挪威动手。
凌晨4点多德军进攻,上午8点半丹麦政府就宣布投降。
全程不到四个半小时,丹麦人似乎压根就没想抵抗。
德军甚至提前把一个营的士兵藏在商船里,早上直接冲向哥本哈根皇宫。
天上几架轰炸机盘旋着,就算空中支援了。
丹麦国王一看这架势,非常识时务地选择了投降。
机场、港口、通讯设施,完好无损地交到了德军手里。
这不像打仗,更像是一次和平交接。
相比之下,挪威就硬气多了。
挪威人早有准备,而且崎岖的峡湾地形给了他们巨大优势。
德国重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刚进奥斯陆峡湾,就被挪威岸防部队的老炮给送进了海底。
船上八百多名德军官兵,跟着一起喂了鱼。
这次胜利,为挪威国王和政府赢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国王拒绝投降,带着政府一路向北,把整个挪威变成了战场。
英法联军也从海上赶来支援。
峡湾、雪山,这些德军不熟悉的环境,都成了挪威人的帮手。
然而,挪威最终还是在2个月后投降了。
原因很简单,法国主战场崩了。
英法联军必须火速撤回去救自己的老家。
一头撞上苏联墙
征服法国后,希特勒彻底飘了。
仅仅六个星期后,他的目光就投向了东方那个庞然大物。
他签署了“巴巴罗萨计划”,准备用同样的方式,在几个月内摆平苏联。
德军统帅部甚至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
6月开打,10月前收工。
他们天真地以为,苏联会像法国一样,在闪电战面前一触即溃。
希特勒更是轻蔑地宣称:“苏联不过是个泥足巨人”。
1941年6月22日,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战争开始了。
380万德军分三路,对苏联全面开战。
战争初期,一切似乎都在按德国人的剧本走。
德军势如破竹,苏军的防线一冲就垮。
开战第一天,苏联就损失了1800架飞机,大部分还是在地上被炸的。
基辅陷落,列宁格勒被围,数百万苏军被俘。
德军的坦克一度开到距离莫斯科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
然而,就在12月,当德军士兵已经能用望远镜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时,他们突然就动不了了。
德国人把打法国的经验,错误地复制到了苏联身上。
他们以为打垮苏联主力,占了首都,战争就结束了。
苏联有1.7亿人,德国只有8000万。
苏联广袤的战略纵深,更是法国没法比的。
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工业核心早就搬到了德军炮火够不着的乌拉尔山脉以东。
在法国,占领巴黎就意味着胜利。
在苏联,占领莫斯科,战争才刚刚开始。
最致命的一点,德国人完全低估了苏联人的抵抗意志。
这里的人,骨头里就没“投降”这两个字。
德军连冬装都没准备,士兵穿着夏装在零下30度的严寒里瑟瑟发抖。
坦克发动不了,步枪被冻住,闪电战彻底变成了“静电战”。
结语
德军的战争效率,划出了一条完美的抛物线。
在法国达到顶点,然后在苏联的无垠雪原上,一头栽了下来。
苏联红军的反攻,宣告了闪电战神话的破灭。
德军被迫卷入了他们最害怕的消耗战。
从波兰的36天,到法国的42天,德国人用速度赢得了空间。
但在苏联,他们用空间换来的,却是无限期的时间消耗。
时间,这个曾经帮助他们创造奇迹的盟友,最终变成了埋葬他们的敌人。
德国的悲剧在于,他们始终把战术上的成功,当成了战略上的胜利。
他们学会了如何快速打垮一个国家,却没有想过,面对一个宁愿被打烂也不愿屈服的庞然大物时,速度,将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