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都是以多打少,为何第二次打得远不如第一次好

发布日期:2025-10-24 18:40 点击次数:116

雅克萨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西方强国之间的一次直接对抗,这场事件对后来中俄关系的演变产生了重大作用。

该战役分为两个阶段,过程存在明显差异。1685年1月至5月的初次作战中,清方以3000兵力攻打城内450多名俄方守军,取得全面成功。但在同年7月开始的后续作战中,清方兵力为2500人,对抗城内800多名俄方人员,尽管仍占有兵力优势,却进行得十分困难,持续至1687年4月,历经约两年,最终通过俄方主动求和并签订协议结束。

为何后续作战不如初次顺利?是清方实力下降,还是俄方能力提升?

考察两次作战的参战规模,可见清方在后续阶段的整体力量有所减弱。

初次作战时,俄方守军不足500人,配备3门炮以及近300支长短枪械。清方则有3000人,携带120多支枪械和43门各种炮。

清方在这一阶段占有明显优势。尽管俄方枪械配备比例较高,并引入了当时先进的击发式枪支,但在当时欧洲俄军中,这种枪支也未完全取代老式点火枪。根据现有中外记载,俄方在该战役中使用击发枪的记录不多,主要出现在后续阶段。因此,初次作战中俄方主要依赖的点火枪,与清方鸟枪的性能相当。

虽然俄方点火枪数量超过清方鸟枪,但在城池攻守中更关键的炮方面,清方优势显著。研究显示,清方43门炮中包括6门亚洲地区威力强劲的长管炮,这种炮专用于攻克工事,弹重达6斤,对木质结构如雅克萨城墙极具破坏力。

早在1652年乌扎拉村交锋中,清方就用类似炮的前身,几发炮弹便击破俄方木墙。在炮火密集打击下,初次作战仅一天一夜,清方便使城墙严重损毁,击毙敌125人,完全瓦解防御。

相比之下,后续作战中俄方兵力增至826人,炮增至13门,枪械达850支,人均超过一支,还包括100支对清方枪械有技术差距的击发枪,以及440枚手投弹,实力明显加强。

清方兵力从3000减至2500,炮减至21门(枪械数量未变,但质量逊于俄方)。这样对比,后续作战中清方确实面临更多挑战。

此外,俄方在后续作战中采用了棱形堡垒建造方法,这是其最大改进。

初次作战时,俄方工事多为木砖材料,城体本身也是木砖,对炮火抵抗力弱。但后续阶段,俄方筑城者使用泥土与树根混合制墙,墙体硬度如石,难以破坏(据相关军事史料)。

在一位德裔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城体被改造成类似棱形堡垒:外形低厚,提升对重型炮的防护,并可布置交叉射击点,对进攻者造成大损伤。尽管因时间紧迫,这种堡垒是简化版,与欧洲标准相比简陋,但较前一版城体进步巨大。

初次作战中,清方炮仅一天一夜便毁城墙,后续却轰击一个月也无效。这显示清方攻城炮已难应对西方流行的棱形堡垒体系,即便俄方版本不完善。

面对敌方新防御,清方调整为更谨慎的攻克方式。

见短期强攻无效,清方便转为包围策略,在城南、北、东挖掘沟壕筑墙,在西侧江面用船阻断通道,切断守军外部联系。这一方法与欧洲军队应对棱形堡垒的惯常做法相似。

军事演变史料记载,西方攻城部队面对此类工事时,常挖掘沟壕,在远距离炮掩护下,向工事弱点推进,接近时筑土墙放置炮,继续延伸壕沟,直至炮兵步兵联合压制防御。

从实际看,清方包围策略并非借鉴同期西方,而是基于自身积累。清方建国初期,部队经多场攻坚战,如1631年大凌河作战中,便用包围迫使明方将领投降。故清方能快速调整战术,反映其当时作战水平较高。

清方不仅环城筑深沟高墙,还建多座土堡,每座置3门炮和15支枪,排列成炮阵。在工事后方和下方,有坚固驻兵点,内驻精锐,防敌突围,点间以通道连接,便于互援。

这表明清方包围技术比同期西方更完备、细致。军事史料称,清方反制体系规模超过城体本身。

不过,这种包围方式耗时长,无法如初次作战般速胜。俄方多次出城破坏工事,延缓清方进度。同时,冬季严寒导致清方非作战损失大,部队状态受影响,无法快速结束,拖延成为必然。

类似情况见于1661年郑成功取台湾,以20倍兵力对更标准的棱形堡垒热兰遮城,却历时9个月多才使荷兰方降服。故清方在后续作战的表现不算差。

后续雅克萨作战及热兰遮作战,显示当时西方军事技术已超越东方,即使东亚军事力量强劲,少量西方部队也能凭技术抵挡大量对手(据军事格局史料)。

下一次中西方大规模对抗是1840年鸦片战争。遗憾的是,中国未能利用雅克萨后逾百年时间追赶,最终面对列强先进装备无计可施。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