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7万亿美元,就像一张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而中国正用聪明的方式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美国欠中国这么多钱,要是赖账怎么办?”这种担忧近年来不绝于耳。其实,中国早已开始行动,美债持仓规模已从2013年的峰值1.3万亿美元降至2025年4月的7572.5亿美元,减持幅度超过40%。
中国不仅没有死守美国“欠条”,反而玩出了一手巧妙的棋局:通过减持美债、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三张王牌,在美债信用滑坡的危机中稳步前行。
01 美债陷阱:37万亿美元债务背后的危机
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7万亿美元,每个美国公民每年需承担约3000美元的利息支出。这一数字远超美国全年GDP,债务与GDP比率超过120%,远超国际公认的60%警戒线。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利息支出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国防支出,成为政府的第三大支出项目。
美国经济学者马斯克曾直言,“债务时钟令人恐惧”,而美国政府的基本财政状况已到了“基本无可救药”的地步。
美国国债市场出现结构性问题——规模持续攀升、流动性下降、波动性加剧,这一系列表现正在侵蚀国际货币体系的信用基础。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矛盾,对华商品加征104%关税,导致进口成本激增,形成“通胀-加息-债务恶化”的闭环。
02 中国策略:三张王牌应对美债风险
面对美债信用危机,中国打出了三张王牌,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破局的转变。
第一张牌是减持美债,优化外汇储备结构。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3.2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占比从65%降至58%,黄金储备连续18个月增持,总量突破2200吨。
第二张牌是推动经贸合作多元化。中国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降低出口集中度。全球南方和金砖国家经济增速较快,应成为我国拓展贸易增长点的重要伙伴。
第三张牌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09个国家,2024年处理金额增长35%,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沙特阿美、巴西淡水河谷等企业开始用人民币结算石油和铁矿石。
03 人民币国际化:突破美元霸权的关键一步
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4年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升至2.2%,与美元的57.8%相比仍有差距,但增长势头明显。
美国主权信用风险产生外溢影响,本质原因是全球跨境收支对美元的依赖,因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化解风险的根本方式。
数字人民币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技术驱动的新路径。中国从2014年起就研究数字人民币,截至2022年7月,已在15个省的23个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中国积极开展数字货币国际合作,提高了数字时代的金融话语权。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走出中国特色道路。传统货币国际化路径不复存在,如果人民币国际化遵循美元传统路径,将付出巨大成本并面临多重瓶颈。因此,人民币需要基于真实需求,优先区域化发展,丰富周边国家人民币使用场景。
04 巧妙转身:中国如何将美债转化为战略机遇
中国采取“到期不续购”策略,稳步减持美债,同时增持黄金等非美元资产。这种渐进式调整避免了市场剧烈波动,实现了外汇储备结构的优化。
中国央行副行长邹澜指出,“单一市场、单一资产变动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总体有限”。这表明中国已建立起多层次、系统性的风险防御体系。
中国创建的“亚洲经济体资本循环市场”正逐步打破“斯蒂格利茨怪圈”的资本循环悖论。
这一怪圈指的是新兴市场国家通过贸易顺差积累大量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再以低收益形式(如购买美国国债)回流美国资本市场,而美国则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于高回报的新兴市场,形成“穷国补贴富国”的不合理循环。
2024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3611.4亿美元,但中国没有简单地将这些美元重新投资于美债,而是用于推动亚洲区域的资本循环。
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扩大人民币的区域使用,正是破解这一怪圈的关键。
05 未来展望: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加速到来
美元深陷“特里芬难题”,霸权地位难以持续。当前全球贸易体系重塑、货币体系失序、地缘博弈加剧,或缩短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所需的历史周期,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加速演进。
未来,人民币有望代表全球南方,与美元、欧元形成三元架构,为国际货币体系注入稳定力量。
美国通过制度性安排维护其在多边国际体系中的特权,利用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票否决权、世界银行的“人事任命特权”,制衡新兴经济体发展。
但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明显,2025年一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244吨,多国央行将部分黄金从美国运回。
中国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持续推动国际组织结构改革,提高新兴经济体投票权比例,推动形成更公正、包容、平衡的金融治理秩序。
中国应避免陷入“全面对抗”,而是通过“选择性脱钩”保护核心利益。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同时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与美国合作,维持“斗而不破”的平衡。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升至2.2%,沙特阿美、巴西淡水河谷等企业开始用人民币结算石油和铁矿石,2024年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的占比已达8.3%。
全球金融格局正在重塑,西方主导的旧秩序逐渐松动,多元化、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在这场变革中既面临挑战,也拥有重要机遇。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不仅关乎中国的金融安全与经济发展,也将对全球金融秩序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