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故事:鲁迅与瞿秋白深谈后写信给许广平:遇到了真正的革命知音

发布日期:2025-10-09 18:38 点击次数:66

参考来源:《鲁迅全集》、《瞿秋白文集》、《许广平回忆录》、中国现代文学馆史料等,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27年秋夜,上海法租界景云里的一间书房内,煤油灯的光芒在摇曳中洒向两个专注交谈的身影。

一个是已经蜚声文坛的鲁迅,一个是刚从苏联归来、眼中燃烧着理想火焰的瞿秋白。

窗外,梧桐叶片簌簌飘落,见证着这场注定要改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深谈。

这场深夜长谈后,向来冷峻的鲁迅竟激动地给远在广州的许广平写信:"遇到了真正的革命知音。"一向谨慎用词的文学大师,为何会如此激动?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动荡的1927年

1927年,四一二政变的血腥屠杀让整个知识界为之震动。

这一年的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随时可能爆炸。

北洋政府的腐朽,军阀混战的残酷,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欺凌,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感到窒息般的压抑。

46岁的鲁迅,此时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从早期的《呐喊》到后来的《彷徨》,他的文字如匕首般锋利,刺向那个病态的社会。

然而面对血淋淋的现实,这位一向犀利的文学斗士也开始迷茫:单纯的文学批判真的够吗?文字的力量在枪炮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瞿秋白出现了。

这个比鲁迅小17岁的江南才子,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深沉。

1920年,年仅21岁的他作为《晨报》记者,成为中国第一批赴苏联的新闻工作者,亲眼目睹了那场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

苏联的见闻不但开阔了他的视野,更让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

回国后,他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翻译家。

【二】意外的邂逅

9月的一个下午,上海的天空阴沉沉的,空气中弥漫着即将变天的压抑气息。

鲁迅正在书房里翻阅刚到的外国文学杂志,试图从中寻找一些精神慰藉。

突然,门外传来轻缓的敲门声。

瞿秋白的登门拜访,完全出乎鲁迅的意料。

开门的瞬间,鲁迅看到一个清瘦的年轻人,身着简朴的中山装,眼中却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芒——那是理想主义者特有的光芒,坚定而纯净。

"周先生,久仰大名。

冒昧来访,还请见谅。"瞿秋白的声音温润如玉,带着江南人特有的文雅。

"瞿先生,快请进。

久闻你从苏联归来,对那里的情况很是好奇呢。"鲁迅的语气中带着难得的热情。

两人在书房里相对而坐。

鲁迅亲自泡茶,瞿秋白环顾四周,目光停留在书架上那些中外文学名著上。

这一坐,就是整个下午。

从苏联的所见所闻到中国的现状,从文学的使命到革命的道路——两人越谈越投机,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

"周先生,我一直认为,文学不应该只是象牙塔里的自我陶醉,"瞿秋白放下茶杯,认真地说,"它应该成为改造社会的武器,成为唤醒民众的号角。"

这话如醍醐灌顶,说到了鲁迅的心坎里。

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

【三】深夜的碰撞

夜幕降临,谈话更加激烈。

鲁迅泡茶,瞿秋白点烟,房间里烟香缭绕。

"我一直在想,我们拿笔的人,到底能为国家做些什么?"鲁迅开口。

瞿秋白深吸一口烟:"周先生,你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已经做了很多。

用文学揭露国民性弱点,本身就是革命。"

"可是面对现实,单纯批判是不是太无力?"鲁迅摇头。

瞿秋白走到窗边,看着昏黄街灯:"列宁说过,文学应该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般击中鲁迅的心。

接下来几小时,两人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谈苏联文学实践,谈中国文学改革可能。

时钟指向凌晨两点,但都没有困意。

就在这深夜里,瞿秋白说了一句让鲁迅终身难忘的话。

这句话不但影响了鲁迅此后的文学道路,更成为两人友谊的基石。

瞿秋白到底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让向来冷峻的鲁迅如此激动?这场深谈又如何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

【四】改变一切的话

凌晨三点,瞿秋白凝视鲁迅:"周先生,我觉得我们是战友。

我们都相信文学力量,都希望用文字改变世界。

不同的是,我找到了明确道路,而你还在寻找。

这条路足够宽阔,容得下所有真正的战士。"

鲁迅眼中闪烁泪光。

多少年来,他从未遇过这样的知音——既懂文学,又有明确政治理想。

"瞿先生,我终于明白'酒逢知己千杯少'了。"鲁迅声音哽咽。

瞿秋白温暖地笑:"周先生,从今往后,我们就是真正的革命知音。"

【五】激动的信件

次日一早,秋日的晨光刚刚洒向大地,鲁迅就迫不及待地铺开信纸,给远在广州的许广平写信。

这封信后来成为研究鲁迅思想转变的珍贵史料。

"广平,昨夜与瞿秋白长谈,深感相见恨晚。

这个年轻人有着超越年龄的智慧,博学而不迂腐,激进而不偏激。

最重要的是,他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性——不再是孤独的呐喊,而是有组织的战斗。

我想,我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革命知音。"

信中,鲁迅用了整整三页纸详述深谈内容。

他描述了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彩阐释,描述了苏联文学界的蓬勃景象,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内心的震撼:"广平,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的文字总是充满愤怒和绝望——那是因为我一直在孤军奋战,在黑暗中独自摸索。

现在不同了,我找到了同路人,找到了真正的方向。

这种感觉,就像长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突然看到了绿洲。"

许广平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收到这封信时,她从未见过鲁迅如此激动。

那种激动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找到人生新方向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六】友谊深化

此后,两人友谊迅速深化。

瞿秋白介绍鲁迅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鲁迅用文学实践证明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可能。

1930年,在瞿秋白建议下,鲁迅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鲁迅从孤独批判者转变为有组织的文学斗士。

1931年,瞿秋白因政治原因离开上海。

临行前再次彻夜长谈。

"秋白,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革命知音。"鲁迅握着他的手。

瞿秋白含泪点头:"周先生,革命道路虽曲折,但有您这样的同路人,我们不会孤独。"

【七】永远的知音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长汀被害。

鲁迅悲痛欲绝,日记中写:"秋白走了,我失去了最好的革命知音。"

为纪念知音,鲁迅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深情回忆友谊和那个改变一生的深夜长谈:"瞿秋白是真正的革命者,也是真正的文学家。

他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和信念。"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也离世。

生命最后几年,他秉承与瞿秋白深谈时确立的文学理想,用笔作武器,战斗到最后一刻。

【结语】

时光荏苒,那个1927年的深夜早已成为历史的片段。

但那场改变中国现代文学走向的深谈,那份在动荡年代中诞生的珍贵革命友谊,却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至今还在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鲁迅和瞿秋白,两个时代的先驱,用他们的相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最黑暗的年代里,真正的知音是多么珍贵;在最迷茫的时刻,明确的方向是多么重要。"遇到了真正的革命知音"这句话,不仅仅是一段友谊的开始,更是一个文学大师思想转变的重要起点,是中国现代文学从个人抒怀走向社会担当的关键节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些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

真正的友谊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虽然因为历史的残酷而显得短暂,但它所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却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风雨如磐的历史,是否也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一些人生的启示?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里,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真挚友谊的用心珍视?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等待着我们自己去发现和实践。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