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北韩军队一路南下,美国牵头联合国军介入,很快打到鸭绿江边。10月,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把联合国军重新压回去。荷兰呢,本就是个国土不大的小国家,经济在二战后也乏力,却还是决定派兵参战。原因很简单:一是美国压力和联合国呼吁;二是荷兰想借机在国际舞台露露脸,顺便加深与美国的关系。
于是,荷兰组建了“荷兰联合国支队”(NDVN),从全国征集志愿者。最初规模646人,后扩充到800多人,多数是二战老兵,曾在印尼殖民地有过战斗经历。指挥官是马里努斯·登·奥登中校,1909年出生,军校出身,曾任东印度军军官,二战后又参与镇压印尼独立运动,实战经验相当丰富。部队下设数个连和支援单位,装备以美式步枪和机枪为主。该部队隶属美军第2步兵师第38团,前期主要执行巡逻、搜捕北韩游击队等任务。1951年1月,联合国军发动第四次战役,企图向北推进,中国志愿军迅速反击。2月11日,横城反击战打响。
2月12日凌晨,志愿军351团先击溃了南韩第8师一支部队,夺得其军装后伪装成败兵,悄然逼近荷兰营阵地。荷兰营当时驻守横城北侧山地,以为是友军,没有警觉。志愿军突然发起猛烈袭击,步枪、手榴弹齐上,打得措手不及。战斗仅持续二十分钟,荷兰营指挥部即遭直击,登·奥登中校冲出指挥时中弹身亡。
荷兰营败得快,原因有三:其一,情报失误,没识破志愿军的伪装;其二,地形恶劣,雪地中行动迟缓;其三,志愿军战术凌厉,以近战突袭迅速破局。登·奥登虽经验丰富,却因指挥部被直捣而猝然殒命。战后遗体被安葬于釜山联合国公墓,他也被追授荷兰最高荣誉“威廉军事勋章”,并获美国银星勋章。
战斗过后,荷兰营并未解散,由副指挥官埃克豪特少校接任,重整旗鼓。2月13日至15日,他们继续坚守325高地,与美军并肩反击,勉强稳住局面。横城战役总体上,联合国军伤亡逾千,中国志愿军也付出代价,但成功阻止了敌军推进。战争残酷无情,小国卷入大国角力,往往只能充当炮灰。荷兰原想借机“镀金”,结果正面遭遇志愿军。彼时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却凭借机动性与意志力,用步枪和手榴弹撕开美式武装部队的防线。那些荷兰志愿者,多是二战幸存者,本想赢得荣誉,却有人永远没能归国。因此,横城一役虽在整体战史中只是小仗,对荷兰却是重大挫败。直到今天,他们很少主动提起这场失败,但这段历史已写进事实:战争不是演习,更不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