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把几条均线当成魔术符号,看到它们“抱团”就冲进去,结果从两万本金跌到八千出局;有人靠着一套更严谨的规则,把两万变成五十万。
故事的主角叫小宇,二十一岁,三年摸爬滚打后,把均线粘合当成了自己的招牌技:他说,只要满足一组严格条件,这类形态站上去,冲涨停的概率超过七成。
听起来有点玄门,细看便不是迷信,而是一套可以落地操作的逻辑。
技术层面的核心不在于“几条线靠近”,而在于多条均线同步、筹码向主力集中、成交量在缩而后慢放三件事同时发生。
具体标准很硬:五日、十日、二十日、六十日均线要在三个百分点的价位区间内重合,并至少持续五个交易日;筹码结构要呈单峰集中,集中率由五成五上升到七成以上;粘合阶段的日均成交量比下跌期少四成,且低于近三个月均量三成,进入末期出现逐步试探性放量但未突破区间。
这三样具备,形态才是真粘合。
小宇的实操分三步。
第一步用条件选股把符合均线、筹码、量能的股票筛选出来,每日自选池控制在三到五只,避免盲目跟风。
第二步等突破再买:以粘合上沿被放量阳线突破为准,收盘站稳上沿至少一个百分点,成交量较粘合期平均放大五成,日均量比前一日多三成,同时五日均线上穿十日,六十日保持向上。
第三步分批建仓与严格止损:突破日先买四成仓,次日若低开不破收盘价再加三成,总仓位不超七成;目标获利点为突破价上浮十五到二十个百分点卖出半仓,若出现放量滞涨或跌破五日均线则分批退出;假突破回踩粘合下沿且收不回,立即清仓。
这套方法看上去靠谱,反对意见也不少。
一类观点认为均线本质是滞后指标,遇到快速轮动或政策突变时容易失灵,历史上不乏粘合后被宏观利空“一锅端”的例子;另一类强调筹码统计工具难以完全准确,数据偏差会导致错误判断。
给出回应时可引用市场常识:在大盘跌破六十日均线并持续回落时,个股即便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也常被带下水;把粘合当成孤立信号等于赌运气,务必结合宏观面和公司基本面进行判断。
小宇也承认,最初自己踩过坑,三只股票里两只长期横盘、一只破位,亏到只剩八千,正是那次失败逼他去复盘并提炼出硬规则。
操作纪律之于方法犹如刹车之于车轮,仓位不得超七成,突破前不进场,突破后至少持有三天,假突破必止损,这些细则防止心理战打败策略。
市场里有人选择做大量小单、多次尝试,追求频繁胜率;也有人拥护小宇式浓缩池选股,强调质量而非数量。
两者各有优劣:前者在高波动期获利机会多,手续费和心理成本高;后者在趋势分明时胜率更稳,但要求纪律与耐心。
股市无绝对公式,粘合也有假象,关键在于看清“谁在做盘”。
把多条均线当成信号灯,筹码是路权证明,量能则是车流密度。
读者可以先用一万练手,一个到两个月熟悉节奏,再决定是否加码。
最后抛个问题:遇到四条均线完美粘合但大盘走弱,选择观望还是搏一把?
欢迎下方讨论,分享你在实盘中的判定标准与真实仓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