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博社发文指出“中国离找到自己的Nvidia更近一步”,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关注,也折射出中国AI芯片产业在全球格局中的新动态。
在AI芯片领域,英伟达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生态,几乎成为行业代名词,在全球AI计算市场占据主导。但近年来,中国AI芯片产业的崛起,正逐渐改变这一格局。
从技术突破角度来看,寒武纪等中国芯片企业成绩斐然。寒武纪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其最新款思元690性能表现亮眼,性能接近英伟达的H100 ,且优于英伟达的中国特供版H20。市场研究公司Futurum集团研究主管雷伊指出,寒武纪股价快速上升,不仅体现了当下的增长,更凸显投资者对其潜力的期待。随着AI研发进程加快,从初创公司到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开始采用国产芯片。这一转变,既源于国产芯片性能提升,也得益于国内企业对供应链安全的考量。
在市场份额方面,国产AI芯片发展势头迅猛。伯恩斯坦发布的《2025中国芯片行业大报告》显示,国产AI芯片销售额从去年的60亿美元增长至160亿美元,市场份额从29%提升至42% ,增速达到112%,几乎是国外芯片的3倍。中国AI服务器市场外购英伟达、AMD等芯片的比例将从2024年的63%左右下降至2025年的42%左右 ,中国芯片供应商在本土AI芯片政策支持下,与外购芯片比例逐渐平分秋色。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国产AI芯片正逐步打破英伟达等国际企业的市场垄断,在本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也为中国AI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将AI芯片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通过补贴和示范项目推动国产替代。在政策引导下,国内AI芯片市场发展明显提速。同时,随着国内AI产业的蓬勃发展,对AI芯片的需求日益旺盛。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还是智能安防、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都需要大量高性能AI芯片作为支撑。这种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国AI芯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中国AI芯片产业在迈向“中国的Nvidia”征程中,仍面临挑战。在芯片制造环节,先进制程技术被国外卡脖子,国内企业在从7纳米至5纳米、3纳米的工艺突破上仍需努力,并构建自主可控的制造体系;在软件生态方面,英伟达构建的CUDA软件生态历经多年发展,拥有庞大开发者群体,而中国国产芯片的软件生态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产业链企业协同参与,逐步完善。
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中国AI芯片产业的进步有目共睹。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政策支持持续加强,中国正朝着拥有自己的“Nvidia”大步迈进,未来有望在全球AI芯片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全球AI产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